一代又一代的人類,共同面臨著這個古老的問題:我們希望如何生活?明智的回答是:你要采納奉行的生活方式,永遠應該是最有利于自己幸福的實驗的結果,只要它是可重復實驗的,你就有理由照著它做,照著它生活。
愛默生說:“整個人生都是一場實驗,你做的實驗越多越好。”實驗,是通過嘗試、觀察、比較而得出結論。通常,我們對“實驗”的印象和概念,還停留在中學物理、化學課上,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所做的實驗,以及科學家們在擺滿了精密儀器的實驗室里所進行的工作。因此,我們覺得“實驗”離自己很遠,也發自內心地對它“敬而遠之”。
然而實際上,生活就是做實驗。生活的每個層面都是實驗。想當年,毛澤東以他無窮的智慧告訴我們:“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吃一吃”就是做實驗。世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做實驗。他的實驗成功了,并且具有可復制性,于是大家都跟著吃螃蟹、跟著做起這個實驗來。
每天,我們要面對一大堆相互矛盾的權威主張和話題,生活的復雜性無孔不入,要想根據正確、有用的資訊來做決策非常困難。通過對科學技術話語的掌控而被賦予權力的各學科專家們,不斷地被證明他們在向我們指明未來的時候價值有限,因為未來總是那么不確定,而且隨機性很強。推斷總是靠不住的,如果沒有任何實驗來檢驗的話。揭露真相的一個簡單明了的辦法就是“對照實驗”,就像科學家們搞的那樣:設一個實驗組,再設一個對照組,實驗結果既出,真理昭然若揭。“對照實驗”可避免我們因被過多的信息轟炸、被眾多的謎團、不確定迷惑而不知所措;可避免事實真相因輿論偏好而被改變、夸大、轉化或消減,或者依我們的成見而被隨意界定和建構,同時,也能避免我們依靠各自的一知半解來對某個事情“真相”爭吵不休,或者在一個相互不理解和猜疑的過程中互不搭理。
現代社會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實驗性的社會,而不是革命性的社會。
現代社會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實驗性的社會,而不是革命性的社會。30多年前發端于中國農村的“大包干”是做實驗,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是做實驗,“韜光養晦,決不當頭”是做實驗,現在的“大國崛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做實驗,黨中央反對“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的努力也未嘗不是在做實驗。
我們有太多僅僅依靠直覺來做出判斷和選擇的時候,但直覺的不可靠性之大,也許會大大出乎你的意料之外。而實驗也具有“結果不確定性”的特點,因此有必要培養開放的、具有實驗精神的人生觀,敢于、善于主動做實驗。“老革命”經常會遇到“新問題”,但人們往往習慣性地試圖用以前的成功經驗來解決“新問題”,而不去評估“新問題”的特性,提出新的解決方案。然而,你最熟悉的辦法,也許并不是最理性、最高效、最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反之,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選擇是在做實驗,你就會理性、謹慎地看待實驗所取得的證據,你就會面對這些資料進行清醒的邏輯思考;當有關證據可以作多重闡釋的時候,你也不會草率地做出有欠明智的簡單斷言;并且,你還會懂得個別實驗條件的變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知道是哪一種變數造成了另一種結果,以及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導致某種重大后果的發生。而這些,無疑能夠促使你保持遼闊、開放、創意的觀察和思考方式,以此來檢視和體驗自己所面對的世界,盡量減少有可能犯下的錯誤,而擴大成功和幸福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