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微信開了,能收到一些啟迪人心、豐富生活的信息以及一些短句、短文。有些是花了些心思寫的,可讀性、趣味性很強。可同時,也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告誡、教訓人的信息與短文,更有一些垃圾短文,暴力語言竟也流傳甚廣,十分荒唐,令人遺憾。
近日有一則微信,傳播較廣泛,大意是叫人學會閉上嘴巴,還武斷地認為,閉上嘴是一種能力。閉上嘴是一種能力?這題目太奇怪了,要推理下去,所有電視臺、電臺的主持人、播音員都是缺乏能力的人。他們今后只能打手語嗎?怪不得參加孟非“爺爺”那個《非誠勿擾》的女嘉賓、男嘉賓那么多。因為他們沒有閉嘴,是沒有能力的人,所以不會找對象,只能上電視節目去找。看來孟非、黃菡都應劃入沒有能力的范圍。很明顯,這是一個嘩眾取寵的標題,是智力不高的人扮演高深學問,胡思亂想下結論的結果。很納悶,這種垃圾般的東西,披上導師般的外衣,是怎樣編發出去的?
人什么時候說話和不說話,閉嘴與張嘴,的確要注意環境、語境、心境,才能收到預期效果,才能很得體地表態,較好地做事、做人。不宜不加思索地胡亂表態,發言、議論,指手畫腳。這應該成為評價一個人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可我們決不應把它簡單地無限擴大,推廣出一套愚人愚己的思維方式,要求別人閉嘴,而且充滿自信地認為這體現一種能力。
廣州老城區、郊區有一批老人,很信奉“言多必失”的道理,他們中不少人一輩子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老三句”。第一句是:食咗飯未啊?答:唔該曬,食咗啦。第二句是:你去邊度啊?答:哦,去行街買嘢。第三句是:你過得開唔開心啊?答:多謝,一般啦。問話者覺得答話人表示了一種隱忍的防備,便不再多問。于是話不投機,一拍兩散。這情景,就像現在的小區、新區,人們相見不往來,住同一層樓可以10年不說話,不點頭,不微笑,神情冷峻,十分嚴肅,人人都像在特殊部門工作一樣。
上下幾千年,正人君子老被告誡言多必失,少說話是福,這種文化流傳至今。這種冷漠文化的滲透和蔓延令人憂慮。正人君子不說話,或被剝奪說話的機會,偽君子是一定占上風的,他們便造謠生事,挑釁離間,手段惡劣,上躥下跳。為此,我們必須清醒地擔當起職責、使命,提防那些危害大眾的所謂忠告,抵制那些奇談怪論,駁斥那些貌似仁慈,實際上把人當牲口的“防言術”。我們要培養出能說能做的人,敢做敢言的漢子。防范只說不做的人生觀大行其道,制約亂說亂做,胡說八道的偽君子,以及遏制不讓別人說話,又妒嫉別人做事的邪氣上升。
筆者偶爾看到泥土車呼嘯而過,沖紅燈,亂倒余泥,有時還見到泥土車把余泥卸在珠江邊的船上。大家猜測,這些余泥有不少最終會被倒入江河中。這事誰也不說,誰也不責問,怕得罪人,怕吃虧,結果江河污染了,支流堵塞了,城市不宜居住了,大家一齊吃虧,吃大虧。對這些社會丑惡現象,能閉上嘴嗎?對一個道貌岸然,但是心靈丑惡的教師同行,把骯臟的手伸向未成年的小女孩,你忍得了這種流氓嗎?你能閉嘴嗎?
為一己私利,為小團體謀取利益,為了自己上位打擊對手,到處造謠生事,這種人一定會言多必失,正經人透過他們的言行可看清他們的陰險之恥。但為了大眾,為了公益,為了公平、正義,敢于直言,一定不會言多必失,只會言多必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真理不可能顛覆。
寫到此,想起了張志新烈士,她上刑場時,行刑人員用刀割斷了張志新的喉嚨,怕她說話,說出真相,結果硬把張志新的喉嚨割斷!想到這些,手在發抖,心如刀絞。敬上心香一炷,希望歷史不會重演。
有能力的人一定要在合適的機會,合適的場合表達你的愿望,對不正之風一定要敢于喝止,對損害大眾利益的無恥之徒、騙子要厲聲指責,這樣才體現出你的凝聚力、你的正義、你的能力。如果什么事都閉上嘴,誰會認為你有力量呢,那是紙老虎,連光頭強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