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交往趨于密切和復雜化,可以預見,在接下來10年間,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將過往的歷史文化內涵與面向未來的開放戰略凝于一身的議題,會變得愈發重要,尤其是對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廣西等中國沿海省份而言。正因如此,2013年底以來,上述諸省紛紛成立相關研究機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海上絲路戰略的研究與開發,并啟動了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動方案。
在海上絲路的歷史研究中,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顧澗清算得上是國內較早的一批學者,早在1988年,他便一頭扎進這個課題,一直持續了26年,眾多成果也對相關政府部門的決策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
《南風窗》:1988年,似乎還沒什么人會關心海上絲綢之路這樣一個比較冷門的課題,而且,那時候大家忙著搞經濟、搞改革,也不大會對這些文化的東西感興趣,你為什么會在那時想起研究海上絲路的問題呢?
顧澗清:198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啟動了“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性研究”項目,我當時在江蘇省連云港市工作,當地人都知道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先生題的一首詩:“海上絲綢路早開,闕文史實證摩崖。可能孔望山頭像,及見流沙白馬來。”據此,我們可以認為連云港是海上絲路較早的通道之一,我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研究興趣。花了兩年多時間,我跟北京大學白化文教授等主編了《論連云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季羨林先生專門為此書題詞:“深入開展對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1991年2月9日,我將此書贈送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項目綜合考察隊,并參加了在中國境內的海上絲路考察活動。2005年底,我作為課題組負責人承擔并完成了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特別委托項目《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我們的研究就是為廣東海上絲路遺跡“申遺”做資料準備,也就是要按照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文本要求來開展課題研究。
到現在,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決策被寫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海上絲路就不僅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了,還有了更豐富的時代價值,可以說已經成為一門顯學了,也值得我們在以往基礎上再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的研究。
《南風窗》:從某種程度上講,海上絲綢之路更像一種歷史文化層面上的學術研究,作為一名社科理論專家,你怎么看待學術研究與政府決策間的關系?
顧澗清:現代社會日益需要社會科學提供智力支持,智庫業的發達與否,已成為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而人文社會科學就好比是智慧的“種子”,只有在進入決策、貼近群眾、浸潤社會中,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可以說,我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應該成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進決策、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工作的具體案例。近十多年來,我在“廣東、廣州的海上絲路遺存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個問題上提出的建議,就已經得到了十多次省市領導的批示。
《南風窗》:今天,我們說海上絲綢之路,前邊增加了一個“21世紀”的表述,這似乎說明提出這個概念,更多的是一種國家層面的外交戰略,而且其中經貿往來的分量也非常重,但海上絲綢之路這個名詞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也是非常豐富的,那么,你怎么看待傳播文化與兌現經濟利益間的關系?
顧澗清:是的,經貿往來是海上絲路建設的基礎,古絲路首先就是通商合作之路。但是,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其核心已經不僅體現在經濟和技術上,更體現在文化和品位上,國與國、城與城之間的競爭日趨演變為經濟和文化的融合,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的相互競爭。因此,海上絲路更是一條和平友好、共贏共榮、開放交融、互信安全之路。
在我看來,海上絲路上文化和經濟的關系,從來就不是一種外在的相加關系,而是一種相互滲透的相乘關系。過去一些地方樂此不疲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做法,其實是片面的,未來也是難以持續的。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文化繁榮既是經濟繁榮的表現,又對未來的經濟繁榮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縱觀絲路上的一些先進地區,經濟繁榮是文化繁榮的先決條件,而文化繁榮才是地區真正繁榮的重要標志。
《南風窗》:這跟外交界所流行的“軟實力”的說法是類似的吧?
顧澗清:確實是這樣。一個國家要實現繁榮,一種戰略要獲得成功,除了靠經濟、科技等硬實力外,最終還是要靠文化的力量,即由文化所彰顯出來的軟實力,這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一脈相承的。文化的力量在于靜水深流、安近致遠,文化的特性更在于“推陳出新,饒有別致”。廣州人“四海為量,千載為心”的國際視野和敢于擔當,就是在絲路上值得珍視的寶貴品格和“軟實力”。
人們在評價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時,不是有一句很出名的詩嗎?“一卷書雄百萬兵,攻心為上勝攻城。” 在著名長篇紀實文學《最長的一天》中,也有這么一段描述:正當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登陸戰—諾曼底登陸前夕,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說了一句名言:贏得戰爭要靠鋼鐵,也要靠輿論,但更根本的是輿論。為什么他會把印刷品看得比坦克還重要?所以說,在我們的外交大戰略中,確實應該高度重視文化的力量,特別是絲路文化積淀出的軟實力的力量。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作為中國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和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大手筆,已經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反響積極。我理解,這就是古老而全新的中國已擁有更加堅定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為自古以來的絲路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并正以更加開放的襟懷走向世界、擁抱世界。
我想在面向未來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往、民間外交,應該也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實,過往千年,海上絲綢之路在最興盛期間,大多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發展起來的關系,沿路各個海港城市的頻繁往來,使得雙方都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中美兩國的首次通商,就是從230年前即1784年的“中國皇后號”首航廣州開始的,也正是這艘商船連接了紐約和廣州,開啟了中美之間的直接交往關系。今天也一樣,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關系,一般來說,主要就是以經貿和文化交流為主的,而大多時候都不會涉及軍事、政治,對于交往雙方來說,則更容易拉緊相互利益的紐帶,更容易達成互利結果的選擇。
《南風窗》:廣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2000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根據你的研究,其間有什么必然的因素嗎?
顧澗清:2000多年來,廣州這座在珠江口南海濱的大都會就一直處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風口浪尖上,廣州的對外交流史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部中國的對外交流史。廣州文化正是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交流中不斷成長的,正是因為有沖擊與碰撞,廣州才能在絲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充滿活力,奔騰向前,從未中斷。在我看來,今天廣州這個城市最大的特質就是開放包容。
我在翻閱典籍時,發現了一組巧合的數字,很能說明廣州在中國對外交流史中的位置:一是1557年澳門開埠,葡萄牙人為進入廣東在此定居;二是1757年一口通商,廣州十三行獨攬全國對外貿易85年;三是1957年辦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已經成為享譽全球的貿易盛會。這3個年代相隔都是整整200年。
開放包容、海納百川,不僅使得過去的廣州曾經是“金山珠海、天子南庫”,而且也造就現在的珠三角仿佛是“黃金水道、鉆石走廊”。廣東的經濟總量在全國多年持續領先,并超過香港地區、臺灣地區和新加坡,成為中國外向型經濟最發達、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我認為,這些都不是偶然的,這里有著格外深厚的區域對外商貿文化的歷史底蘊。
《南風窗》:那你認為,在面向未來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廣州的位置,還有可能像她曾經的歷史那樣輝煌嗎?
顧澗清: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很大程度上指的是海運貿易通道,但在今天,人類用于交通運輸的工具和基礎設施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新型經濟時代的出現,也總是與人類掌握科學技術的水平聯系在一起。現代意義上的絲綢之路,至少有5個層面的內涵。
一是河運和海運的海上絲路。今天,人類掌握的碼頭構筑技術已經大大提升,世界上大部分繁榮發達的地區都集中在江河兩岸和海洋四周,人類創造的財富和文明80%以上也都聚集在這里。
二是公路和鐵路的陸上絲路。特別是由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構建的陸橋經濟體系已經成為人類經濟發展的新的里程碑,如果說農業時代是鐵木工具的產物,工業時代是蒸汽機的產物,那么,我們現在的后工業時代就是高新科技的產物;與此相對應,從經濟發展的環球空間布局看,人類已經跨越了江河經濟時代和海岸經濟時代,那么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就應該進入陸橋經濟時代、向大陸深處進軍了。
三是國際和洲際的空中絲路。這主要是指航空的客運和貨運通道。現在乘飛機出國的人數越來越多,貨運量也越來越大。

四是地上和地下的管道絲路。科技的進步已經使得我們掌握了鋪設到海底1500米深的管道技術,石油天然氣甚至可燃冰的運輸都可以通過這樣的管道來完成。
五是有線和無線的信息絲路。即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傳送通道。
對于廣州這樣一座有著千年絲路大港底蘊的城市來說,要想在21世紀的海上絲路建設中,繼續保持優勢地位,就必須在以上5條絲路的建設中強化樞紐的地位,一旦成不了樞紐,那就會有被邊緣化的可能。因此,有著做“世界大城”志向的廣州,必須深入展開廣州走向國際中心城市的戰略研究;只有遵循這樣的戰略思路,使廣州成為國家“一帶一路”線路戰略中的綜合樞紐之一,才有可能在未來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風窗》:你曾經說過,海上絲路是一條開放之路、強國之路,又是一條友誼之路、和平之路。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海上絲路如何承載起國家甚至世界的夢想和希望?
顧澗清:前面已經提到,現在的兩條絲路已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我的理解,“一帶一路”的發展主線是經貿合作、共定規則、人文交流和禮尚往來;發展重點是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貿易投資的便利化和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發展方式是廣交朋友、共同探討、平等協商、循序漸進;發展目的是共同建設、共同受益,在合作共贏中打造命運共同體。
2000多年來,盡管兩條絲路多次經歷血與火的洗禮,但駝鈴聲聲,舟楫相望,從未完全中斷;盡管古代的交通和技術條件遠不如現在,但商人、智者、使節們還是排除了艱難險阻,跨越了萬水千山;盡管古代絲路上的國家有大有小,但都因絲路的互通有無而受益匪淺。進入21世紀以后,我們雖然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和地區形勢,但現在這兩條絲路已經是屬于全世界了,“一帶一路”所展現出的友好互信、平等互惠、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現代絲路精神,就顯得更加重要和彌足珍貴了。
共商、共建、共享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與世界更加文明進步,讓我們共同的世界更加美好。絲路精神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財富,我們就有責任要把它傳播出去,傳承下去,豐富內涵,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