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作為新戰略思想的偉大開端,2013年注定將會在中國的對外關系史上成為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
過去的將近半個世紀,中國人對于海洋的渴望,隨著國力提高,可以說是愈來愈熾烈,當中國重返海洋的夢想與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相交時,兩大強國如何相處,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
但是,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一個清晰系統的中國對外戰略藍圖呈現在世界面前,也讓更多人意識到,2012年以來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對未來中國發展走向這樣的宏大戰略層面,顯然有著更加遼闊的全球視野。
海洋秩序和大陸秩序作為兩種不同的地緣秩序思想,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支配世界的是英美主導的海洋秩序,與此同時,歐亞大陸秩序的發展卻被忽視和抑制。沿海港口的發達繁榮和大陸腹地的貧困荒蕪,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情形,在歐亞大陸兩端,幾乎如出一轍。
作為一個傳統的歐亞大陸強國,樹立“一帶一路”的戰略方向,意味著中國對外交往開始走出或者說超越海洋、大陸非此即彼的兩分法戰略思維模式,提煉出糅合大陸秩序和海洋秩序為一體的中國視野,從歐亞大陸整體的角度,更全面地估量中國的地緣政治經濟優勢,為中國的持續繁榮鑄造一個更有利的外部環境。
事實上,眾多歷史研究早已證明,自唐代以來,古老的中國從來都不是人們所熟知的那個大陸國家,而是一個將大陸秩序和海洋秩序有效整合在一起的龐大文明體,西域邊疆、中原腹地與東南沿海從來都是三位一體的,通過經濟、政治與軍事的頻繁互動緊密聯系在一起。
今天的“一帶一路”將古老中國的文明智慧延續到了全球戰略中,絲綢之路經濟帶主要以陸路為主,從中國的西安、洛陽等地出發,經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則主要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走南海,過印度洋,途經波斯灣、紅海灣以及印度洋西岸各國,兩條壯闊的路線圖,聯結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將中國產品與中華文明遠播四方,這條全新的對外開放路線圖中,經過的多半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與中國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交流,更有現實的經貿利益互補。可以說,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的對外開放,而非單向度的對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開放。
對于世界而言,“一帶一路”構建的是一個全新的地緣秩序格局,一如幾千年前,中國人的胸懷和格局一樣,中國與歐洲、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中國與南亞、東南亞,都將借此重新建立最直接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進行文明對話,而不用再通過傳統的歐美強國中轉。全方位的文明交流互鑒,才是真正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最近幾年,阿拉伯世界的精英階層最流行的話題便是如何重新發現中國。借助海洋、鐵路、公路、空運、地下管道、光纖等全方位的科技進步,“一帶一路”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升華蛻變到了全新的高度,將引領中國人重新發現世界文明,也將會使得世界重新發現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