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漢語中有“江湖”之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說:“居殿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所謂的“江湖”,顯然是跟“朝廷”對立起來的一種比喻。
而這種比喻,到了明清時代,卻開始變成一種實體。《水滸傳》里,那些江湖好漢所生存的“江湖”所指的乃是官吏體系所擠壓出來的邊緣社會,在那個社會里,好漢們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而生存,好勇斗狠,喊打喊殺,自鳴正義,乃是他們的行為模式。一個政府如果有能力,它就可以整合出良好的社會,若政府無能,它就會析離出人們根據自己標準而為的社會。因此,所謂的“江湖”,乃是“邊緣社會”。根據我對中國社會史的理解,清代由于是少數民族的滿族統治,滿人極少,官吏對漢人民間社會缺少規范力和整合力,所以漢人民間社會遂根據自組織的方式形成秩序,各地社會最大的勢力不是“青幫”,就是“洪門”,或者其他幫會,它就是清代廣義的“江湖”。
幾年前,我讀到中國“江湖”大佬連闊如的遺作《江湖內幕》。他對清末到解放初期的“江湖”作了詳細敘述。他特別說到,在人多集市的地點,各種“坑蒙拐騙”極為普遍,用假貨假藥騙人的,設計使人上當的,都司空見慣。他所謂的“江湖”,乃是現代市場形成前的“前市場”,大家都在這個“前市場”里各憑本領賺錢。能騙就騙,能詐就詐。“江湖”上的這種“坑蒙拐騙”現象,形成了中國人悠久的“騙子文化”。
前幾年我讀到了明代萬歷年間,浙江文人張應俞所編著的《杜騙新書》,那是一本說騙的小型百科全書,它列舉了24種騙術。他寫書是為了杜絕騙術,但寫作的方式卻好像是在贊美那些騙子。那些騙子都鬼靈精怪、非常聰明,他們很擅于利用人們的輕信及盲點,誘人上當。人們談問題,有時會有一種“指責受害者”(blame victims)的心態,好像受害者才是不對的一方。例如一個女子被施暴,是因為她的穿著太性感,勾起了別人的欲望;一個制度不好,人們被迫去送紅包賄賂,遂有人認為“有賄始有貪”,貪污反而變成了被動一方。中國人談到騙,都認為受害者“笨”,是“大頭”、“冤大頭”,甚至認為受害者“貪便宜”,才會上當受騙。
因此,或許我們可以大膽說,中國自古以來,即沒有形成正式的商業管理及文化,雖然有商家在各憑良心做生意,講究“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但更多的商家,則是把前現代的市場視為“江湖”,大家都在各憑本事賺錢,“坑蒙拐騙”乃常事,而且習慣成自然,中國人社會的“騙子”文化因而根深蒂固。做生意的,就是要各憑本事,漢語中說“無商不奸”,就是商場如“江湖”所致。
一個合理的國家,必須有合理的政府,它必須有人,有設備,進行市場的管理,必須有能力去抓各種偽劣假冒的商品。如果政府抓到商家騙人,就應重罰;如果消費者上當受騙受害,就去打官司,官司的賠償是可使一家公司、商家破產倒閉。但今天的華人社會則不然。在大陸方面,商品經濟的大發展乃是近30年來才有的事,所以政府的商業管理、商業檢驗也是新事。商品的外銷因為有外國政府監督,大家相對不敢馬虎,而商品的內銷,則政府仍須努力。近年來,中國大陸有毒奶粉,老鼠肉冒充豬肉,月餅肉餡過了一年還賣等事件,可見還是有很多商人把市場當成是“江湖”在那里騙人。
至于臺灣就更過分了。近年來,臺灣各種食品危機不斷,今年中秋節,甚至有餿水油風暴,商人把喂豬的餿水煉出油來給人食用,涉及的幾乎包括了全部的大食品公司。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整個臺灣已越來越是個大“江湖”,大家都在各憑本事賺錢,商品的偽劣毒假已成了常態,餿水油也波及大陸、香港和澳門,臺灣這塊招牌可說是毀了。一個社會應該妥善管理,不能成為“坑蒙拐騙”的大“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