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讀潘新和教授《試論“議論文三要素”之弊害》[1]一文(以下簡稱“潘文”),感覺潘教授指出了我國議論性文體教學的一些積弊,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據(jù)此就全面否定“議論文三要素”,似乎還值得進一步探討。這里就潘文關(guān)于論點弊害的批判提出一些看法。
一、格言警句能否立論
在對潘文的一些認識提出疑問之前,我們似乎應(yīng)該先談一些共識。這就是關(guān)于真理的問題。生活世界不存在絕對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真理。潘文亦承認:“由于認知是沒有盡頭的,所以真理往往又是遙不可及的,認知追求的是‘逼真性’。”
既如此,認為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是“陳舊的”“老態(tài)龍鐘的”就有些武斷。“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樂”“失敗是成功之母”一類潘文所認定的陳舊的、老態(tài)龍鐘的論點,我們知道,大多來自我們民族的格言警句。這些經(jīng)歷幾百上千年歷史沉淀的格言警句之所以能夠一代代流傳下來而生命力不減,絕不是簡單的“陳舊”和“老態(tài)龍鐘”的判斷能夠否定得了的。它們也是具有一定“逼真”性的,并不是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論點。潘文認為這些格言警句都是“陳陳相因的‘保留論點’,不論是‘全稱肯定’還是‘全稱否定’的判斷,都是以偏概全,說的都是片面之理”。這話當然是對的,但絕不能夠成為可以因此而全盤否定這些格言警句存在的理由。這些格言警句形式上的“以偏概全”說到底是流傳的需要,只提取了最重要的價值內(nèi)核,而不得已將前提條件后置或隱含了,但并不是說這些前提條件不存在或不需要。人們在從這些格言警句汲取精神能量的時候,不可能無視這些道理背后隱含的前提條件。以中學生為例,沒有人會傻到因為有“失敗乃成功之母”之論,就每次考試都堅決墊底。
因此,以上格言警句是可以立論的,甚至也可以作為文章的標題出現(xiàn)。文章的標題因為字數(shù)的限制,同時也為了能夠簡潔明了,直奔主題,顯示主張,所以往往無法顧及全面,顯得有些武斷。今天我們讀到的報刊上的很多文章就有這個特點,單看標題,往往會起疑惑,但是,如果我們細讀全文,由于前提條件一一陳述清楚,往往能夠釋懷,這就避免了片面理解。雖然標題可以因簡潔而不必兼顧全面,但正文的分析說理卻絲毫不能夠馬虎,必須將各種情況和各種前提分析透徹,闡述明白,避免片面理解,這才是最需要引起重視的。
論說文中任何觀點,哪怕就是潘文所追求的“新穎與逼真”的論點,其正確性都是有一定條件的,分析文章的觀點不可忽視觀點的相對正確性,既要給予觀點最充分的正面的論述,也要對于不符合觀點的反例予以關(guān)注,從而進一步明確觀點合理性的前提條件,盡力將各種與所持觀點相悖的因素排除在前提條件以外。如以“水滴石穿”為題論述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就務(wù)必要將“水滴石穿”的前提條件闡述清楚。這前提當中,恐怕至少涉及這三個方面: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必要的自知之明,以及科學的方式方法。對于一個人來說,他一生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精力又有限,所以,如果付出的精力與目標的實現(xiàn)并不等值,或許早日放棄更顯聰明。如果明知自己是一只無法質(zhì)變的“癩蛤蟆”,那么忘乎一切地追求高高在上的“天鵝肉”就顯得有些愚蠢可笑。如果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善于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不斷改進方式方法,目標也不會輕易實現(xiàn)。這些前提條件的設(shè)置,保證了思維的縝密與嚴謹,使論述顯得全面而深刻。思維的縝密要求將可能不利于觀點的考慮周全,并誠實地交代清楚,否則會成為別人攻訐的把柄。對此,梁啟超有很好的論述:“有許多人做文的時候,自己知道他的主張有不圓滿的地方,便含糊說去,希望人家找不出他的缺點,這種辦法在不要緊的文章不希望生效力則可,否則決不能行的。做文時必須自己先想到種種人家要駁我的話,用難者曰一類的話一一駁去,能有幾要點被我駁倒便好了。如若隱匿證據(jù)或推理的路徑,結(jié)果總是自己上當。一定在隱匿之點被人攻破。”[2]
中華民族歷史上不少格言警句的提出往往并沒有經(jīng)過全面而深刻的論述,這與我們民族的思維特點有關(guān)。因此,今天的人們根據(jù)生活實踐并借鑒西方民族所擅長的邏輯思維來闡述對于這些格言警句的理解,未嘗沒有意義。一方面,我們主張可以用這些格言警句立論甚至直接作為標題出現(xiàn),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不倡導(dǎo)將這些格言警句直接以題目的形式出現(xiàn)來要求所有學生寫作。因為這些立論內(nèi)含了價值判斷,一方面容易誤導(dǎo)學生的寫作思維,缺失自我價值判斷和主體意識;另一方面也嚴重影響到學生寫作動力的形成。這個弊端在中學寫作教學中是客觀存在的,必須加以清除。1998年的高考作文題“堅韌,我追求的品質(zhì)”,2001年高考作文題“誠信”,2008年四川高考作文題“堅強”等題目,就要求學生只能朝一個方向?qū)懀鞔_拒絕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思考與寫作。這種不問實際情況如何而論點先行、價值判斷先行的做法,確實令人遺憾,它從根本上剝奪了寫作主體的自主權(quán)利,須知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品質(zhì)。難道學生寫了“誠信”,就一夜之間變誠信了?我看不見得。
二、論點可否先具備
潘文指出:“‘三要素’思維是‘論點’先行,是以‘論點’為原點的思維,而議論體式寫作的原點不是‘論點’,而應(yīng)是‘材料’,‘論點’是來源于‘材料’的。”潘文主張寫作的原點是材料,因而否定寫作中先有論點。我們認為,先占有材料,然后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提煉出成熟的論點,這樣的行文思路當然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寫作中可不可以先有論點?我們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的。
議論性文章的分類中,事理論文和科技論文是兩個不同的類別,在特征上也有所不同。事理論文重在析事說理,強調(diào)言之成理,讓人信服。這類文章追求的是在一定時空背景、人文社會背景下的合情合理,與科技論文通過探析自然現(xiàn)象,用實證方式總結(jié)普遍規(guī)律的努力有所不同。科技論文的普遍真理性更強,也即是潘文所說的“逼真性”更強;事理論文的道理、認識顯然不大可能具備不問條件如何的普遍真理性,其道理或價值都是以一定時空、人文條件為前提的。前提變化,其理論價值也往往生變。如馬寅初的人口理論,放在經(jīng)濟發(fā)達、社會穩(wěn)定、人口眾多的當代中國社會,就是確論;但該理論如若出現(xiàn)在先秦社會,或放在生育水平較低,國內(nèi)人口嚴重影響到經(jīng)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的西方部分發(fā)達國家,無疑就是謬論。科技論文追求的真知,則超越時空限制、文化限制、種族限制、社會形態(tài)限制、人倫道德價值限制,努力達到放之四海而皆準,盡管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很多理論也不斷受到挑戰(zhàn)。出現(xiàn)這種不同,根本在于事理論文乃依據(jù)人類的社會生活而做出的價值判斷,而科技論文面對的是客觀自然現(xiàn)象并從中尋求新知。人類可以從近現(xiàn)代開始不斷有新的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出現(xiàn)所謂“知識大爆炸”之說,但卻難以在哲學思辨、社會認知、倫理道德等人文領(lǐng)域出現(xiàn)具有原創(chuàng)性并得到全球普遍認可的具有持續(xù)不斷的影響力的新建樹。例如,教育領(lǐng)域前幾年“構(gòu)建主義”學習理論風行一時,但現(xiàn)在似乎風頭已過。這些情況表明,社會認知領(lǐng)域要追求潘文所稱的既要避免“以偏概全”又要有“較高‘逼真度’的假說”或“新論點”,談何容易?這樣的假說或“新論點”專家們尚難做到,中小學生恐怕更是望塵莫及。中學生的議論寫作訓練,重心可能還是要放在引導(dǎo)他們表達對于社會生活和人生實踐的真實體驗、感受、判斷、理解上。葉圣陶指出:“勝義精言,世間本沒有許多。我們的作文,嘔盡心血,結(jié)果與他人所作,或僅大同小異,或竟不謀而合;這種經(jīng)驗差不多大家都有。因此,對于學生作文,標準不宜太高。若說立意必求獨創(chuàng),前無古人,言情必求甚深,感通百世,那么,能文之士也只好長期擱筆,何況學生?”[3]所以,按照潘文的邏輯推論下來,似乎寫作議論性文章的必要性都要畫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領(lǐng)域認知間的根本差異表明,我們在做相關(guān)的文章時,也應(yīng)持不同的態(tài)度和方法。如果用科技論文追求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性且內(nèi)含普世價值的寫作標準來衡量人文社會領(lǐng)域的論文寫作,恐怕沒有幾篇論文能合格。人文社會領(lǐng)域的學術(shù)論文情況或許會好一點,因為研究總有空白點、疏漏點。面對空白點,在占有相關(guān)材料的基礎(chǔ)上提出有原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性的觀點是可能的。如果某個學說依據(jù)了錯誤的材料而形成,一旦正確的材料出現(xiàn),舊有的見解隨之被推翻,但面對先賢們留下的格言警句所涉及的事理,要寫出一篇具有原創(chuàng)性、獨創(chuàng)性且具有普世價值的論辯之文恐怕就難了。潘文有用純自然科學研究的思維去套人文社會領(lǐng)域的問題討論之嫌,這或許是潘文最大的疏漏所在。如潘文主張:“議論體式寫作的目的,便是‘求真’,‘求真’是議論的動力與生命,也是其價值與魅力所在。”這話對于科技論文寫作似乎不假,但對于人文社會領(lǐng)域的論文寫作,在“求真”以外,還有“求善”“求美”的時候。魯迅《立論》一文曾寫過一事,說一戶人家新得了嬰孩,大家都送上祝福,唯有一人說該嬰孩終有一天必死無疑,從而引來眾人責罵。這人的立論無疑做到了“求真”,可是,卻與“求善”“求美”背道而馳,他當然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的確,人文社會領(lǐng)域的研究方法、議論文章的寫作方法受到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但是結(jié)論要追求自然科學的超階級性、文化性、地域性、時空性,恐怕是癡心妄想。潘文認為歷史上的格言警句“都沒有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因而都是經(jīng)不起推敲的”,但我們自始至終也沒看見潘文提出一個他所主張的既揭示了矛盾又經(jīng)得起推敲的“‘具有較高逼真度的論點’或‘新論點’”。單以《試論“議論文三要素”之弊害》一文而言,論點倒是新了,但依然有經(jīng)不起推敲處。
既然人文社會領(lǐng)域的許多道理、認識不可能一夜之間生變,又為什么不可以先將這些道理擺出來,讓大家據(jù)此展開討論,培養(yǎng)思辨能力,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這些道理或認識呢?清人劉熙載說:“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闡前人所已發(fā),擴前人所未發(fā)。”可見對已有的觀點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必要的深入闡述也是議論寫作的一個重要方面。胡適有一個著名倡導(dǎo):“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連最嚴謹?shù)膶W術(shù)論文寫作都可以先提論點,事理論文的寫作又何嘗不可呢?能夠提出新穎并有說服力的論見固然不錯,可是,對于現(xiàn)成的譬如“失敗乃成功之母”一類的論見,寫作者能夠從個體經(jīng)驗、謀篇布局、論證方法、材料選擇、語言表達等內(nèi)容和寫作技法上與眾不同,使老話題顯出新氣象,這仍然屬于獨創(chuàng)性思維品質(zhì)。譬如提出論點的方式,有的喜歡開門見山,直截了當?shù)仃U明立場;有人喜歡抽絲剝繭,在不知不覺中將讀者的思路引向縱深,讓人讀完后才恍然大悟作者的價值取向。在論證方法上,有人擅長全方位舉例論證,讓人在事實面前信服作者的立場;有人長于分析議論,將深刻的道理借助嚴密的邏輯推理講明白、說透徹。一些作者還擅長借助新發(fā)現(xiàn)的證據(jù)材料去加強或去推翻一個已存在的論斷,這樣的寫法常常出現(xiàn)在學術(shù)論文的寫作中,能夠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至于語言表達的風格,同樣因人而異。布封說:“風格即人。”不同的語言風格往往烙上了創(chuàng)作者獨特的性格特征,是創(chuàng)作者獨特藝術(shù)風格的重要組成力量,每位創(chuàng)作者無不傾力打造屬于他自己的言語品牌。因此,每個人對于一件事情的態(tài)度看法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觀點相同的前提下,如果能夠選擇各自所擅長的寫作技法進行論述,或有意識地打造自己與眾不同的寫作風格,也是一種具有個性品質(zhì)的文章做法,對于中學生的寫作行為而言,同樣是應(yīng)該得到鼓勵和肯定的。因此,一味追求論點之“新”,對于事理論文的寫作或論辯文的寫作不僅不能實現(xiàn)“求真”的目的,而且可能成為學生議論性文章寫作的新的精神枷鎖!
要斷然否定人類社會性認知領(lǐng)域中的經(jīng)過實踐檢驗的已有價值判斷,提出一個全新的能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的新論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對于已有認知根據(jù)新的歷史條件和人文背景加以合理的修正、補充、完善,則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潘新和.試論“議論文三要素”之弊害[J].語文建設(shè),2012(1).
[2]梁啟超.作文入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37-38.
[3]葉圣陶.怎樣寫作[M].北京:中華書局,200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