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行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語文教材(2006年版)是在全國使用廣泛的一套教材,經多次修訂,其內容、編排逐漸完善,釋義、注釋也日趨精臻,但由于種種原因,其中仍有一些問題值得商榷。下文就該套教材中兩處容易使學生產生誤解和困惑的地方就教大方。
一、“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保ǜ咧姓Z文必修一《荊軻刺秦王》)
“濡縷”,文下注釋曰“沾濕衣縷”。表面上看,這處翻譯頗為切合,但如果我們結合上下文仔細思考便會發(fā)現(xiàn)問題:血沾濕衣縷,人怎么就會立即死亡了呢?這很明顯是不合情理的。這句話的大意是說燕太子丹為荊軻刺秦王而購買的匕首在用毒藥淬過以后致死率極高,人只要稍微被劃傷一點,就會立即死亡。顯然,“人無不立死者”的原因是被匕首劃傷后中了上面涂抹的毒藥的毒,而不是血沾染了衣縷?!把|”,實際上是一個賓語前置的特殊結構,“縷”在這里應該是一個量詞而非名詞,按照我們現(xiàn)在的習慣應該是“濡(動詞)+縷(量詞)+血(賓語)”,它的主語應該是上文所說的淬過毒藥的匕首,也就是指“(匕首)沾染了一縷血”。這樣的話整個句子的意思即是:“拿(淬過毒藥的匕首)在人身上試驗,只要它(劃傷人)沾染上了一絲血,人沒有不立即死亡的。”“血濡縷”的說法后世也有見。如:
近時沅州蠻叛,荊湖制司遣兵討之。蠻以竹為箭,傅以毒藥,略著人肉,血濡縷無不立死。[1]
這里“血濡縷”是“濡縷血”的意思更加明顯,因為前面已經說到“蠻以竹為箭,傅以毒藥,略著人肉”,這是“血濡縷無不立死”的前提之一。何建章《戰(zhàn)國策注釋》認為“血濡縷”是“被刺傷,浸出一絲兒血”[2],這表明他對于“血濡縷”的真實意思是有一些認識的,但他的翻譯卻沒有充分體現(xiàn)這句話各成分間本來的結構。至于教材編者將“濡縷”注釋成“沾濕衣縷”,應該是受到鮑彪本《戰(zhàn)國策》的影響,鮑本“濡縷”作“沾濡衣之一縷”。
二、“彼路斯何?君子之車?!保ǜ咧姓Z文必修二《〈詩經〉兩首·采薇》)
“路”,文下注釋曰:“高大的戰(zhàn)車,將帥作戰(zhàn)時用的車。又叫戎車。周代時戰(zhàn)爭是車戰(zhàn)?!薄奥贰敝笇洺擞玫能?、高大的戰(zhàn)車固然無可置疑,但編者所加的“周代時戰(zhàn)爭是車戰(zhàn)”一句卻難免使人誤解為當時作戰(zhàn)均是乘車進行。然而春秋時期以前的戰(zhàn)爭,實際上是車戰(zhàn)和步戰(zhàn)的結合,如果打個比方的話可以說是原始的機械化部隊和步兵部隊的協(xié)同作戰(zhàn)。當時計算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主要標準便是“乘”的多少。《漢語大字典·丿部》:“乘(二)[shènɡ]:(特指配有一定數(shù)量兵士的兵車?!币虼瞬庞兴^“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例如,《左傳·隱公元年》:“命子封率車二百乘以伐京?!倍蓬A注曰:“古者兵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盵3]又如,《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倍拍磷⒁端抉R法》曰:“一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盵4]
由上可知,春秋以前的戰(zhàn)爭實際是以戰(zhàn)車為主導,同時按照一定標準每車配備一定數(shù)量步兵來進行的?!恫赊薄返谖骞?jié)有“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兩句。“依”,依憑;“腓”,遮掩。這兩句的意思其實就是:“(戰(zhàn)車是)將帥所依憑的,也是普通士兵所借以作掩護的?!边@里的小人,實際上就是《左傳》和《孫子兵法》中所提到的“步卒”。原文注釋為“周代時戰(zhàn)爭是車戰(zhàn)”不妥,宜改為:“周代時戰(zhàn)爭以戰(zhàn)車為主導,一輛戰(zhàn)車配備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p>
參考文獻
[1][明]劉元卿.賢弈編·干局[A].王云五.叢書集成初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48.
[2]何建章.戰(zhàn)國策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1203.
[3]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4.
[4]楊丙安.十一家注孫子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9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