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一次出現綜合性學習,并將其列為語文學習的五大領域之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性質的闡述中,又出現了“綜合性”這一概念。它指的是綜合性學習,還是其他什么,值得思考。
筆者認為,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內涵是較為復雜、較為豐富的。我們可以從課程論的角度對其展開探討。
首先,語文課程的內容是綜合性的。語文課程的內容包羅萬象,無論是自然學科、社會學科還是人文學科,無論是燦為朝陽的專業還是愈舊彌堅的專業,它都有所涉及。正如我們常說的那樣,語文課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當然,語文課程時間有限,語文教科書的空間有限,不可能百科全書式囊括、無所不包地涉及,但是,無論哪個年段、哪個學段的語文課程,都是體現出這一綜合性的。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二年級下冊有九個專題,分別為:春天里的發現、伸出雙手幫助別人、家鄉的風物人情、美術與小制作、奇妙的動植物世界、為孩子驕傲、善于思考解決問題、科學奧秘與發現、有趣的觀察,這樣的課程內容安排,包含了自然學科、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彰顯出它的綜合性。這些課程內容的言語表述形式,分別有記人的、敘事的、寫景的、狀物的,還有古詩與現代詩、寓言與童話等言語表達的文體,這也體現出它的綜合性。
其次,語文課程的學習領域是綜合性的。一是識字寫字(含漢語拼音)的學習。這為學生學會漢字、用好漢字打下了基礎。3000個漢字的認識與掌握,為學生學習課文掃除了障礙,更為學生廣泛的閱讀創造了條件,開辟了通途。二是閱讀教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由認真地閱讀課內的文章與課外的言語材料,了解萬事萬物,感悟人情事理,從中獲取學習的方法和言語表達的方法,并由此向課外閱讀延伸。接著,由書籍的閱讀快速發展到網絡的閱讀,這又為學生更廣泛地閱讀開辟了通途。三是口語交際指導。廣泛的閱讀使學生的言語素養有了本質的提升。學生彼此間的交流又促進了口語交際由聽到說的脫胎換骨般的變化。開展口語交際活動時,雙方口語的交流互為影響,相互提高。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所涉有趣的事情、感人的話語往往給雙方留下美好的印象與記憶。這就有可能涉及第四項:寫話與習作指導。小學低段稱為寫話;中高段為習作,意為學習寫作;初中開始才叫寫作。學生有感要發、有話要說時,教師要及時抓住機會指導寫話,要求通順;學生有事要記、有景要寫、有情要抒、有事要議時,教師也要把握時機指導習作,要求具體;學生從閱讀中接觸并認識的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事情多了,教師更要講究習作內容、習作方法的指導。可以說,閱讀教學和習作指導的過程,最能體現出語文課程學習領域的綜合性。五是綜合性學習指導。基于生活語文的課程視角,欲彌補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的真實生活的缺失,促使語文回歸素質教育的軌道,回到語文的本真,語文的綜合性學習可謂應時而來。它是語文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用語文的手段,是促使學生鞏固和提升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也是學生觀察自然、了解社會和感悟人生的渠道。以上每個學習領域都有綜合性這個特點,而這五個學習領域的綜合性構成了整個語文課程學習領域的綜合性。
最后,語文課程目標的構建、達成及評價也是綜合性的。新課程的目標構建涵蓋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大方面,這是總括性的描述,稱之“三維目標”,課程目標的達成及評價也以此為據。落實到語文課程目標的構建、達成及評價,自然要以此為準繩,并具體化為:語文知識與能力,語文學習過程與方法,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落實與體現。這是語文課程目標的構建、達成及評價綜合性的具體內容。我們在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具體些,具體才能落實。雖然各門學科的課程都有類似的三維目標,而屬于人文學科的語文課程目標的構建、達成及評價的內容可能是豐富的,但又不像自然學科的教學那么可以計量,可以測算。
下面以一則教學設計(簡案)來說明并證之。
案例: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日月潭》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方案
一、激趣導入
(一)看圖揭題
1.出示中國地圖,讓學生找尋日月潭,板書課題,強調“潭”字的結構及筆順。
2.讀準課題,了解“潭”字的意思。(可結合插圖或課文第一句話理解)
(二)拋磚引玉
1.我們找到了日月潭的位置,你還想知道有關于它的什么呢?
2.梳理問題:日月潭名字的由來?日月潭的景色?日月潭有沒有什么美麗的傳說?為什么人們喜歡去那里?這些問題有的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下面,我們一同走進這個美麗的地方。
二、初讀課文
(一)創設情境,引發共鳴
課件出示日月潭的美麗景色,播放優美動聽的輕音樂,教師深情朗誦本篇課文,學生跟著默讀課文。
(二)學習生詞,感悟內涵
1.在跟讀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些字詞需要強調?(重點指導讀好“隱”“境”“晰”“朦朧”的讀音,注意“茂”字中間沒有點,“繞”字上邊也沒點,“建”字的第二筆最長,第四筆最短,且先寫里面,后寫外面。)
2.課件出示重點字詞,男女生交替讀。
3.用一個詞概括日月潭景色的特點。(板書:風光秀麗)
4.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它的風光秀麗?用筆畫下來,在第幾段的哪一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學會批注式閱讀的方法)
三、再讀課文
(一)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1.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和句子,談談自己的感悟和認識以及喜歡的原因,看看誰的認識最到位、最深刻、最有感染力。
2.選派小組里一位同學代表小組進行匯報交流。
(二)全班評議,互相學習
1.自由發言,說說你所聽到的小組匯報結果有哪些優缺點,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可以與自己組的發言做一個對比,說說自己學習和感悟到了什么。(學會使用對比法學習)
2.誰有與眾不同的體會和看法?(思維拓展,自主學習。)
四、研讀感悟
(一)朗讀第二自然段,突出“圓圓的”“彎彎的”“太陽”“月亮”,抓住這兩個比喻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以對比法學習,說說有這些詞與沒有這些詞的區別。)
(二)自由選擇朗讀“清晨”“晴天”“雨天”三個不同畫面,感悟景色的特點。(教師相機指導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文本,同時分析其特點,完成板書。)
(三)創設語境,進行說話訓練。
1.通過比喻句“就像童話中的仙境”來說說仙境是怎樣的?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2.結合生活,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你所看到的“雨天”的景象。
五、課外拓展
你對日月潭還有哪些更多的認識?還有沒有類似于日月潭這樣美麗的地方?(教師可以先舉例子,如九寨溝、月牙泉、蝴蝶谷等等,在介紹的過程中,要強調運用語言的美感,講述如何介紹一個地方才會更加感染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課下預習,尋找相關資料,在拓展知識的同時更加激起對于學習本篇課文的積極性。)
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想對臺灣的小朋友們說些什么呢?可以分角色扮演大陸小朋友、臺灣小朋友,進行對話交流。(鍛煉口語交際能力,抒發對于祖國寶島臺灣的熱愛之情。)
六、趣味作業
介紹自己家鄉一個十分美麗的地方,做到思路清晰,語言具有感染力,字數不限。
拿著一張美景圖,用一段話去描述它,要求貼切,真實,能夠凸顯景色的美麗,之后可以在全班展示匯報。
(新疆烏魯木齊市第49中學王文強提供)
下面是筆者對這則教學設計(簡案)的評析。
第一,從課程內容的綜合性來說,該篇課文先介紹了我國寶島臺灣著名景區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邊的優美風光,接著說明日月潭名稱的來歷,最后描繪了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日月潭的喜愛之心,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這篇寫景抒情的課文介紹景物,描寫風光,涵蓋地理,抒發情感,蘊含人文,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第二,從學習領域的綜合性角度來說,《日月潭》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雖為一篇精讀課文,但所涉及的學習領域卻絕非閱讀教學一個方面,而是涵蓋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寫話與習作教學、口語交際指導和綜合性學習指導五大領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這一教學內容在教科書這一載體上的呈現方式是多樣化的,除教科書上編寫的獨立的識字課外,大部分的識字寫字教學內容是以一篇篇課文為載體,與閱讀教學同步完成的。該案例雖為側重閱讀的一個課時的教學設計,但在看圖揭題環節中對“潭”字的筆順、結構、字義的教學,以及學習生詞環節中對重點字音、易錯字形和筆順的提示均體現出了低年級識字寫字這一教學重點。
閱讀教學的朗讀、默讀、詞句品析、情感體驗等是這個課時的主要教學內容。案例以在祖國地圖中找尋日月潭作為導入環節,并引導學生質疑,引發閱讀期待,滲透人文教育。初讀環節訓練了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其中包括在圖畫和音樂情境中的默讀訓練、整體把握的詞語概括訓練,以及信息檢索的批注式閱讀訓練。在再讀課文和研讀感悟階段,教師因學定教、順學而導,先讓學生匯報交流最喜歡的段落和句子,談談自己的感悟、認識及喜歡的原因;再研讀第二自然段,品味比喻句,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接著用朗讀指導的方法感受“清晨”“晴天”“雨天”三個不同畫面,感悟景色的特點。這樣有層次的閱讀訓練,符合“感知、理解、欣賞、評價”的閱讀心理,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閱讀實踐中得到提升。課外拓展和趣味作業采用聯系生活拓展說話的方式,既呈現了學生閱讀理解的成果,又使學生在語言拓展訓練中升華了對文本的理解,實現了閱讀教學由內化到外化的完整閱讀訓練過程。寫話與口語交際能力在本課時中也有較為合時、適宜的訓練。
初讀環節要求用一個詞對日月潭景色的概括,既是整體感知課文的閱讀訓練,又滲透了遣詞造句的習作訓練;再讀課文環節小組和全班兩個層次對喜歡的段落和句子的匯報交流,以口語交際的方式承載了閱讀的訓練任務,既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了自主閱讀能力,又訓練了學生傾聽、表達和交流的口語交際能力。研讀感悟環節的創設語境說話訓練、課外拓展環節的景點拓展介紹和與臺灣小朋友的虛擬交流、趣味作業中介紹家鄉或某一美景圖的表達訓練都體現了閱讀教學的開放性原則,訓練內容涵蓋了閱讀、寫話、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四大領域。由此可見,案例中閱讀教學的整體設計流程充分地體現了語文學習領域的綜合性。
第三,談談該案例在課程目標的構建、達成及評價方面的綜合性特色。在本課時中,認字、寫字、詞語的理解和運用、朗讀課文、了解日月潭名稱來歷、感受風光、感悟詞句、積累語言是知識和能力目標;熱愛寶島臺灣和盼望祖國統一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過程與方法這一課程目標是貫穿在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課程目標的達成過程中的。通過這則教學設計的分析,我們發現,語文學習不僅要講求學會了哪些知識、培養了哪些能力、提升了哪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要關注語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講求這三個維度相互間的融合,即某一知識與能力的培養中是否滲透了與其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且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是否符合這一知識與能力本身特點,是否順應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發展的需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融合,也是課程目標的構建、達成及評價的綜合性的體現。
總之,從課程論角度來看,語文課程的綜合性體現在課程內容的綜合性、課程學習領域的綜合性以及課程目標的構建、達成及評價的綜合性三個方面。如果說語文課程內容已由語文教科書大致呈現,那么語文教師必需整合的是教科書內外的內容,使課程內容體現出綜合性;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學習領域已由語文課程標準框定,那么語文教師尚需突出某一學習領域,聯系并綜合其他學習領域;如果說語文課程目標的構建、達成及評價,語文課程標準已經規定或已經建議,那么語文教師還需綜合考慮的是年段、年級、專題及課文等因素,來綜合設計并實施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與教學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