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麥霸”“面霸”“樓霸”等網絡熱詞之后,“學霸”一詞正悄然風行。在《漢語大詞典》《古今漢語詞典》等漢語工具書中,“學霸”的釋義均為“學界的惡棍”,貶義色彩強烈,但近年來“學霸”卻搖身一變,成為校園流行文化中最醒目的標簽、“優等生”的同義語。如今校園里“學霸”文化盛行:“爭當學霸”,把“我要當學霸”當成座右銘;擇友時爭相要“與學霸做朋友”;每到期末考試時都要“開啟學霸模式”;在網絡上曬出“學霸”學習計劃表……以上種種以學為樂,好學尚學,將學習有機融入日常生活各個層面的可喜現象告訴我們,“學霸”已經成為當今學子心中的楷模,具有正能量。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上,為后世傳頌的勤奮好學者不乏其人。鑿壁借光、懸梁刺股、韋編三絕、囊螢映雪等典故中的主人公,其苦學精神無一不被后世傳為佳話,但在當時,他們的事跡無論如何都不會與“學霸”扯上半點關系。
“學霸”在古代不是一個好詞,特指學界的惡霸。他們在鄉里要么權勢遮天,要么家財萬貫,從而仗勢欺人,攪亂讀書氛圍:
(1)曾在云南做兵備僉事,其時屬下有個學霸廩生,姓張名寅,父親是個巨萬財主,有妻有妾。(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2)這魏才因他是個土豪學霸,家里又有幾貫村錢,愿把女兒許他,好借了他的財勢做鄉約,可以詐人。(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
(3)從前選舉各官,鮮克公當。非鄉井有力之富豪,即宮墻有名之學霸。迨服官后,庸者或以劣黜,黠者或以贓敗。(清趙爾巽主編《清史稿·上》)
上面三例,“學霸”或是與土財主合二而一,在十里八鄉可以為所欲為的跋扈形象躍然紙面;或是與貪官聯系在一起,劣跡斑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學霸”在古人心目中是何等丑陋。
因而,在現代漢語中,“學霸”也是貶義,意指把持學術話語權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工作機構為后盾,利用自己在該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對同行或非本系統的學術機構、個人毫無根據地惡意打壓或排斥,破壞學術氛圍。
(4)我看到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有些媒體宣傳的大教授,明明知道某個問題錯了,但就是不愿意糾正,真正變成學霸了。(《丘成桐:中國科技一流成果太少》,《中國青年報》2013年1月10日)
在“文革”期間,知識分子普遍遭打擊和迫害,很多學術權威被錯誤地認定為“學霸”而含冤受辱。在那個顛倒黑白的年代,“學霸”成為迫害知識精英的“帽子”“棍子”,更增添了這個詞特定的政治迫害意義。
但是,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構成當年“學霸”內涵的社會環境已不復存在。時下風靡網絡的“學霸”已經脫胎換骨,成為莘莘學子的楷模?!皩W霸”在網絡用語中一般意為“學界的霸主”,用來指代平時刻苦鉆研,認真學習,學識豐富,學習成績斐然的一類人。具體說,就是對在學習期間,刻苦學習而成績好、名列前茅者所使用的尊重性稱號,它往往是“學渣”的反義詞。
應當說,“學霸”是非常有個性的時代話語,它的同義語就是優等生,但被賦予了更為廣闊的聯想空間。在當代學子的心里,“學霸”不是考滿分的人,也不是一天只顧悶頭學習的書呆子,而是真正為夢想而堅持的人。通俗一點講,“學霸”就是:第一,學習厲害;第二,熱愛學習;第三,生活中只有學習。
“學霸”之所以受到莘莘學子的歡迎,是因為人們在運用中有意舍去了“霸”詞義中的“霸道”含意,而彰顯了“霸氣”的風采,這就賦予了“學霸”完全嶄新的意義。
在漢語中,“霸道”給人以蠻橫不講理的感覺。霸道是唯我獨尊的畸形思想,是毫無情理的野蠻態度,往往伴隨著黑白顛倒的陰暗心理。“霸氣”卻完全不同,往往給人一種舍我其誰的王者風范,是一種胸有成竹的瀟灑氣度、蔑視丑惡的坦蕩胸懷。尤其是在改革的大時代里,人們要成就各自的“中國夢”,需要有一種敢為天下先的闖勁,需要有一種敢于擔當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骨子里和“霸氣”底蘊相同。
擁有霸氣,就擁有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面對困難,霸氣可以使人們相信自己,不畏強敵。在筋疲力盡之時,阿里用霸氣表現出戰斗下去的勇氣,嚇退了弗雷澤,成為拳王。在飽受傷病困擾后,劉翔用霸氣一度展示了“飛人”歸來的雄心壯志。
“學霸”走紅并非偶然,它是當前知識經濟和網絡文化融合的產物。在當今這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學習充電已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為求知的主力軍,廣大學生更是對學習的重要性感同身受?!皩W霸”熱風靡校園,無疑活躍了校園的學習氛圍,為莘莘學子乃至整個社會提供了好學尚學的正能量?!皩W霸”走紅網絡,更產生了巨大的連帶效應,學魔、學神、學痞、學民、學弱、學渣等一系列與學習有關的熱詞不斷涌現,使得如今的校園文化更趨開放、包容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