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時代,獲取信息很方便,但靜下心來品讀大家的作品,幾乎是一種奢侈,而且對老舍這樣大家作品的品讀、理解,遠遠不能停留在文字上。老舍的文字明白如話,特別是他那些篇幅不長的散文,現在的人們幾乎都能通讀下來。可是如何理解老舍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那個大時代,有名師的指點對讀者而言會產生事半功倍之效果。
吳小美教授的新作《老舍散文三十八講》便是這樣一本書。作者曾擔任中國老舍研究會會長,寫過多部(篇)有關老舍研究的專著和論文。本書一改學術論文的寫作方式,用一種貼近老舍散文本色的表述方式——語言通俗、筆含情感,來品讀老舍有代表性的38篇散文。
閱讀這本書,我最深的感受是理解作者和老舍——兩代中國知識分子歷經坎坷而初衷不改的赤子情懷。從吳小美教授對老舍散文的品讀,我們看到了兩代人的對話。從年齡上講,老舍先生是作者的父輩。一代人對父輩的情感,是要經過歲月洗禮、閱歷積淀,才會獲得深層的理解,而理解老舍,就能理解老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他們何以對這個古老的國家有著“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情感。理解了老舍,也就能夠以公允、客觀的角度看待中國20世紀所經歷的血與淚、苦難與新生。
和同時代的知識人如魯迅兄弟、沈從文、郭沫若、巴金等人相比,老舍一生最具典型性。老舍一生三個階段:早年、中年、晚年,恰好對應了20世紀中國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清朝、民國、新中國。在這三個歷史階段中,老舍是苦難的經歷者和承受者。早在襁褓之中,年幼的老舍便在風暴中心——北京經歷了“庚子事變”,父親戰死,家國殘破。人到中年,老舍經歷了八年抗戰,在陪都重慶直接領導并參與了文化界的抗戰工作,而他母親在日寇占領的北平去世,至死未能見她最愛的小兒子老舍。晚年老舍經歷了“文革”,又處在風暴中心,并在這場風暴中抗爭自殺。老舍一生與苦難相伴,但他一直是樂觀的,對人心與世道、對民族與國家的前途,有著知識人的責任感,他用幽默與微笑面對悲劇。
作為文學巨匠,老舍一生著作很多,影響最大的是他的長篇小說和戲劇,但是要直觀而準確地了解他的胸懷和情感世界,其散文和舊體詩是最恰當文本。老舍的舊體詩中,我最喜歡的是他在抗戰剛剛勝利時寫的《鄉思》:
茫茫何處話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風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無限鄉思秋日晚,夕陽白發待歸鴉。
這種情感與意境可以說是老舍一生家國情懷的濃縮。吳小美所品讀的這38篇散文,我認為是這首詩所濃縮的情懷在不同時代的抒發。38篇散文連綴起來,就是一組獻給國家、故鄉、親人、朋友的情詩。
通過吳小美老師的品讀,我理解了老舍先生的情感是純中國式的,真誠但又符合中國的“詩教”傳統:溫柔敦厚、哀而不怨。這些散文詮釋的其實是一個具有國際視野但又有著純中國情懷的知識人對“五倫”在大變革時期的認識和理解。
中國傳統的“五倫”即君臣、父子(母子)、兄弟、夫妻、朋友,這幾乎構建了傳統中國社會的全部人際關系。儒家提倡用“忠、孝、悌、忍、善”來處理這五種關系。老舍經歷了中國傳統社會最為巨變的時期,清朝滅亡民國建立,皇帝沒有了,君臣之倫已不復存在。新文化運動帶來的種種新思想,又沖擊著以“三綱五常”為代表的價值觀。在新舊交替之際,老舍先生秉持的是中道,不偏激也不保守,對新思想和革命,他態度包容,予以理解;對傳統文化,他沒有同時代許多作家那樣決絕,而是予以尊重。吳小美教授品讀老舍這38篇散文,很好地詮釋了老舍的處世態度。沒有了皇帝,但還有國家,有民族,有故鄉。臣以忠對待君王,在老舍這里,轉化成對國家的忠誠、對故鄉的熱愛。他愛母親,愛兒女,愛朋友。這不但符合中國儒家的“五倫”標準,而且有一種升華,因為老舍留過洋,有基督教背景,能以人類所共有的愛與悲憫,加上傳統中國的人倫觀來看待人與事。基于這樣的理由,老舍這些散文在現在的中國毫不過時。如今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再非“破碎山河破碎家”,但中國人應秉持何種核心價值觀,應有何種審美觀與情感取向,通過品讀老舍的這些散文,我們依然能獲得一些啟迪。
正因為老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他身上有著中國知識人傳統的忠恕之道,所以對中國成立后他的那些散文的價值應該予以足夠的肯定。作者在這本書里也選了幾篇,如《我愛新北京》《內蒙風光(節選)》《交友看花在廣州》。經過“文革”浩劫,今天讀這些文章,很多人可能有不同看法,但吳小美教授的品讀解決了這類疑問。品評人與文應有歷史眼光,應設身處地理解作者。放到老舍所處的時代,老舍在新中國成立后所寫的那些文章,更能顯示出他的真誠。經歷過“庚子事變”八國聯軍入侵,經歷過抗戰八年山河淪陷,老舍在新中國開國之初,對國家統一后一些新氣象的贊美是由衷的。正因為這種真誠的愛與贊嘆,日后的悲劇才更能折射出20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的復雜性。
閱讀《老舍散文三十八講》,能體味到作者的精神和老舍的精神高度契合。這是一本閱讀父輩、理解父輩并向父輩致敬的書。作者年逾八旬,在人生的晚年,通過對老舍散文的品讀來表達對父輩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理解,但愿讀者能理解這種對父輩的理解,如此便是一種家國情懷的歷史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