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經引發了“舌尖上的××”流行語模仿熱潮。《舌尖上的中國2》播出后,節目旁白那散文般唯美的敘述,再次引發網友瘋狂模仿,新興的“舌尖體”已成為網絡流行體。“舌尖體”值得我們關注,因為它為語言表達注入了新滋味。
“舌尖體”仿擬原型表達的形式和內容特點,進行語段或語篇的再創作,這符合一般網絡流行體的創作特點。同時,“舌尖體”又在語言表達上更富規則感,更有表現力,更具創造性。這使“舌尖體”與很多單純模仿原型形式、粗糙模仿原型內容的流行體有很大區別。
(1)陽光以最明亮最透徹的方式,與鮮嫩的魚肉交流,這是達悟人與上天和大海的約定。(摘自《舌尖上的中國2》)
(2)熱干面,是兩江三鎮人民千年來亙古不變的早點,是堿面與芝麻醬的愛情結晶,經過滾燙面湯洗禮的半熟面條,與芝麻醬通過筷子上下翻飛的攪拌而融合,讓這看似普通的一碗面瞬間迸出無與倫比的香味與口感,這是這個城市及其歷史為即將辛苦勞作一天的人們準備的滿滿的正能量。(《湖北日報》2014年5月28日)
例(1)是《舌尖上的中國2》中的旁白,被網友稱為“堪比高考滿分作文”的金句。它以最明媚的詞匯、最詩意的表達和最和諧的意境,描繪了最普通的食物制作過程——曬魚干。例(2)是一位湖北網友模仿創作的關于“熱干面”的一段文字,不但模仿原型唯美的遣詞造句,同時將事物與心靈契合的美感、意境也表達得淋漓盡致。可見,“舌尖體”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精致的創作,創作者本身應該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和文字功底。
“舌尖體”的流行和持續升溫,符合語言模因論的觀點。模因論認為,無論習俗、觀念還是語言,都是人類社會的文化信息單位,文化模因以模仿來傳播,就好比基因以遺傳來繁衍。某些文化強勢模因,吸引人們不斷去模仿它,從而不斷被復制和創造,傳播開來。我們討論的“舌尖體”是隨著《舌尖上的中國2》的熱播而被大家所關注。節目旁白獨特的表達方式形成一種強勢社會文化模因,吸引網友不斷對其模仿和再創作,“舌尖體”也因此迅速流行,“舌尖體”不是粗糙的模仿,而是精心的創作,它的生命力如何,還需時間去印證。
“舌尖體”的流行和持續升溫,也符合網絡語境的特點和網友的心理需求。
首先,“舌尖體”滿足了網友和網絡尋求異趣的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一步開放,人們不滿足于習慣舊事物,而喜歡追求新潮流,尋求異趣。大眾追求新穎的表達方式,正是大眾追求新潮流,尋求異趣的一點體現。如果沒有“舌尖體”,我們不會用一段散文般優美的詞句,花費文思去形容一個極其普通的小事——買油條。正是模仿專業美食節目優美、莊重的表達方式,描繪極為普通細小的事物,才使得模仿具有異趣性。人們以“舌尖體”這種新穎表達方式,體會到不尋常的表達快感。
其次,“舌尖體”滿足了網絡開放性和全民參與的要求。網絡語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而自由的交流平臺,自《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后,很多網友參與到“舌尖體”的創作和模仿中來。
(3)收盤了,小劉合上電腦,用滾燙的開水泡制一碗騰著熱氣的老壇酸菜面。中國股民更偏愛拉上窗簾,在黑暗中享受這獨特美食。他們相信,用這種方式,能夠抹平買在頂部和賣在底部帶來的大部分憂傷。(《北京晚報》2014年5月21日)
一位股民網友,如此文藝地描寫收盤后吃泡面的情景,讓人感嘆“舌尖體”無所不在。很多網友的創作,已經不是單純的模仿,表現自己的文字功力,而更多是想要參與到模仿這種活動中來,享受一場自我的思考和熱鬧的討論。
最后,“舌尖體”帶有對莊重和權威的調侃和解構。
(4)洗碗,又稱漱皿,必須由一家之中精壯男子操持。古人相信,女主陰男主陽,廚房必須陰陽相成才能豐饒。洗碗時機也有講究,必須在餐后剔一頓牙的時間里完成。晚一分食物殘渣已干結,早一分有礙回味與消化。(《北京日報》2014年5月14日)
極盡描繪之能事,所寫的不過是“洗碗”這件小事。從語言的“雅”到所寫事物的“俗”,一俗一雅的對比,蘊含創作者戲謔的心理,表達了對“高大上”的語言表達形式的解構與調侃。
“舌尖體”的流行,體現了語言對于時代文化的敏感,別有滋味的“舌尖體”如同一味調味料,為語言表達注入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