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用到便箋,會隨手在上面記下一些備忘的事情、數字、號碼、人名、物名……用過之后也會隨手一丟,而就是這微不足道的甚至只是“半張紙”的便箋,在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筆下卻顯得彌足珍貴。這是什么樣的“半張紙”,上面究竟寫了什么?斯特林堡的短篇小說《半張紙》(選自人教版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沒有曲折跌宕的奇異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神秘故事,不過是實實在在地記錄了一段普通人的生活而已。然而,它卻扣人心弦,耐人尋味。
《半張紙》敘述了一個年輕小職員在租住的一所公寓里與愛人共度的兩年生活。確切地說,是他和一個名叫艾麗絲的姑娘從戀愛到結婚的溫馨與甜蜜,以及最后艾麗絲死于難產,妻兒與他陰陽兩隔的痛苦與悲傷。論篇幅小說僅有一千多字,論意象也不過區區“半張紙”;但它的容量卻遠勝于千言萬語。它是主人公生活悲歡的見證,其中也凝聚了最為刻骨銘心的情感,甚至濃縮了人生的喜怒哀樂。更重要的是,“半張紙”如同一部人生啟示錄,使人讀罷難以釋懷。
是什么力量使這部小說產生如此審美效應?我以為主要是小說表現出的簡約之美。簡約是文學創作力求文辭洗練、言約旨遠的文風。簡約是文學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作品的成敗。《半張紙》的簡約之美主要體現在樸素、巧妙與含蓄等方面。
一、樸素:小中見大
從故事的剪裁來說,“半張紙”既是故事的線索,也是表現的核心。作家通過聚焦“半張紙”的平淡與瑣碎,將小說內容呈現。它是“在墻上,在電話機旁”的小紙頭,上面涂滿潦草字跡,“所記的字是好多種筆跡寫的;有些很容易辨認,是用黑黑的墨水寫的,有些是用黑、紅和藍鉛筆草草寫成的……”“半張紙”盡管微小,也毫無精致可言,但它卻凝聚了年輕的主人公生命中最為重要的時光,是“他決心要忘卻的一切都記錄在這張紙上——半張小紙上的一段人生事跡”。不僅如此,“半張紙”所及的每一個詞或數字也都映射著一段故事和情感,可謂小中見大。歸納起來,至少表現在八個層面。
第一,妻子的名字和電話號碼,“艾麗絲——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麗的一個”。表明他們相識之初互通電話的濃情蜜意。
第二,“銀行”,主人公工作的地方。這個銀行倒閉后,“他在短時期的焦慮之后又找到了另一個工作”。
第三,“馬車行”“鮮花店”“家具行”“室內裝飾商”“歌劇院”以及一些數字等。這是他們從訂婚到新婚、共筑愛巢的溫馨和婚后甜蜜生活的印記。
第四,一個被劃掉的男子的名字。一個從飛黃騰達到窮困潦倒的朋友。
第五,“修女”,一個名叫L的醫生。或許是因為妻子懷孕了,她時常來探望。
第六,“母親”,主人公的岳母,在妻子懷孕期間,她很高興地來照顧。
第七,“雇工介紹所”“藥房”“牛奶廠”“雜貨鋪”“肉鋪”等。緊張而忙亂的家務事,雇女傭,買藥,訂牛奶,買各種生活用品……一切“家務事都得用電話辦理了”,因為,妻子分娩了。
第八,“承辦人”,后面的括號里寫著“埋葬事”。“一個大的和一個小的棺材。”
可以看出,“半張紙”既是斯特林堡創作意圖的引擎,也是其獨具匠心的取舍、篩選與提煉。作家以獨特的視角抓住一點能夠體現主人公夫婦生活印記的東西加以聚焦并逐步放大,既沒有修飾,也沒有渲染,“半張紙”就把一個年輕人生活中的喜樂與哀愁躍然其上,其信息量之大,不得不讓人嘆服。這種提綱挈領式的藝術處理,給小說帶來了極大的靈活性和表現力,同時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的空間,可謂小中見大。
二、巧妙:化實入虛
從結構設置來看,《半張紙》采用倒敘方式,以全能視角來敘述故事,表現為客觀時空與心理時空的自由跨越。小說先是敘寫主人公與愛妻共度的如膠似漆的美好生活,就在他要做一個快樂父親的時候,妻兒雙雙離世,使之一下子從幸福的頂點跌落到痛苦的深淵而無法自拔。于是他“決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當他搬離這個傷心之地前,看到了“半張紙”,自然又勾起了他的痛楚。睹物思人,從而引發對往事的回憶。
如同由此在穿越于彼在的一連串的蒙太奇畫面,主人公的回憶并非直接進入過去的時空來完成,而是由“半張紙”上所記的簡單信息來化實入虛,自然閃現。其“實”,就是主人公看見“半張紙”的時空,是故事顯示的主人公搬離寓所前的當下時空(即故事發生的自然時空狀態)。當主人公取下“半張紙”,小心地“將它鋪平在起居室的壁爐架上”,然后“俯下身去”看,這個過程充其量持續了兩分鐘。其“虛”,則是小說的敘述伴隨著“半張紙”上的筆跡在過去時光中閃轉跳躍,伴隨場景與生活片段的不同變化而發生變化——他與妻子相戀、訂婚、結婚,再到妻子懷孕、分娩,再到辦理喪事等諸多事件的延展,這個時空則變為敘述的文本時空了(即內容在文本中具體呈現出來的時空狀態),這個過程所及則足足有兩年歲月。正如小說所敘述的那樣,“在這兩分鐘里他重又度過了他一生中的兩年”。然而又豈止“兩年”,簡直涵蓋了整個人生。
正是這樣,作家巧妙地用小說的故事時空去收束在“半張紙”上出現的散亂信息,再由這些信息與往事連綴,既大大拓展了小說的文本時空,又萃取了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讓內容雜而不亂。小說由眼下的“半張紙”進入了人物的過去,又以“兩分鐘”的一瞬蘊藉了“兩年”的漫長時光。小說正是通過化實入虛,達到了以簡馭繁的效果,從而表現了生命的無常和人生的悲歡。
三、含蓄:言約意深
從表述方式來看,斯特林堡采用洗練的語言去描述“半張紙”的故事,用筆經濟,惜墨如金。無疑,“半張紙”在小說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作家并未因此而刻意鋪陳,而是以極其簡潔的白描交代了“半張紙”的大小、顏色、質地及其上面記載的各種信息:這是半張“淡黃色有光澤的便條紙”,上面的字跡潦草而零亂,各種顏色的筆跡,零星記載的人名、店鋪名、數字、字母等。而“半張紙”上所記載的這些又都與這個小職員的婚戀、工作及其親情、友情息息相關。準確地說,其中涵蓋了主人公與妻子在一起生活的全部,甚至其人生的離合悲歡。所謂短暫的快樂,無限的悲哀,而這些都被作家錘煉得含而不露。
作家還通過寥寥幾筆的動作描寫,含蓄地表達人物豐富的內心變化。小說中主人公自始至終都是沉默的,房間里也靜得沒有一絲聲響,有的只是主人公無言的動作:圍繞“半張紙”,從看見到默讀;到淚水涌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過海水看到的那樣”;再到“他拿起這淡黃色的小紙,吻了吻,仔細地將它折好,放進胸前的衣袋里”;到最后“他高高地抬起了頭……”。作家抓住人物動作中的“看”“讀”“吻”“放”“抬起頭”等幾個關鍵動詞,把人物之于“半張紙”所產生的心理波瀾——從幸福到哀痛,從鎮定再到幸福感,簡潔而傳神地躍然紙上了。
此外,作家還用客觀而又省儉的敘述,使小說籠罩在一片冷峻的氛圍之中。著墨不多,反倒把平淡、微小的“半張紙”襯托得更加凝重而充滿感情,并強烈地感染著讀者,從而把小說寓意襯托得更加自然。幸福是短暫的,但因曾經擁有,便有了永恒的意義。這是人物最后的醒悟,更是作家的點睛之筆訴諸讀者的感悟。按照雅斯貝斯的說法,“人的本質只有在臨界狀況中才能覺悟”[1]。當孤獨的主人公從對往事的回憶中漸漸醒來,便感到他生活中的一切,還有什么比這段曾經擁有的幸福更珍貴的?因此,這絕非普通的便箋,而是浸透了主人公與妻子一起生活的全部氣息,載滿他的歡樂與悲傷乃至精神慰藉的紀念物。正如作家在小說中的感慨:“榮華富貴不過是過眼煙云罷了”,“一切都歸于泥土,這是一切肉體的歸宿”。雖說世事無常,但人生最寶貴的則是幸福的感覺。于是,他非但不能舍棄這“半張紙”,反而珍藏在胸間。因為他珍藏的是曾經擁有過的幸福。盡管小說并未交代這個年輕人將走向何方,但至少,通過他懷揣著那“半張紙”,“高高地抬起了頭,像是個驕傲的快樂的人”走出門去的樣子,透露的則是作家的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正是《半張紙》所昭示的意義,可謂言約意深。
就是這樣,斯特林堡筆下的“半張紙”成了一個普通人的生活縮影、情感縮影乃至人生縮影。它讓人擺脫悲哀、擺脫消沉、擺脫困境,它讓人看到了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希望。總之,《半張紙》的簡約之美使之具有了啟示錄般的莊重。就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煥發其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德]雅斯貝斯著,王力權譯.雅斯貝斯哲學自傳[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105.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編號:FFB108016)、山西省高等學校教改項目(編號J2011039)、山西師范大學教改項目(編號SD2010YBKT-15)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