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報,看到《中國用行動闡釋人道主義》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1)“中國式”救援雖低調,卻務實有效,體現的是中國一向的樂善好施、急公好義,且不善張揚。(《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11-22)
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是:2013年11月上旬,超強臺風“海燕”重創菲律賓,給該國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災情發生后,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通過多種形式對菲律賓展開救助,但一些境外媒體卻將中國的救援行動說成“國際政治秀”,認為中國“小氣”“吝嗇”。針對這種無端指責,作者進行了義正詞嚴的駁斥。應該說,文章的批駁是有力的。不過,“不善張揚”的說法犯了搭配不當的錯誤。
按《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不善”意即“不長于”“不擅長”。一般情況下,當我們說一個人不擅長做某事的時候,實際上隱含著這樣的主觀愿望:他(她)要是擅長做這種事就好了。也就是說,“能做這種事”是說話人(甚至公眾)的意愿,大家都希望他(她)有這種行為能力(或品質等)。因此,通常跟“不善”搭配的都是表積極意義的行為動詞,反映的是人們良好的愿望。既然“能做某種事”是人們的良好愿望,那么,“不擅長做某種事”就可以說是一種缺陷或不足。比如“不善言辭”“不善理財”說的都是一個人在某方面的不足。
從詞源學的角度來看,“不善”是由“不善于”省略“于”字而得?!安簧朴凇陛^“不善”的搭配更為廣泛。比如“不善于控制情緒”“不善于獨立思考”“不善于跟人打交道”等。下面再提供兩個“不善(于)”的實際用例:
(2)她不會做家務,不善交際,呆頭呆腦的。(《北京晚報》2001-6-25)
“不善(于)”的這種用法有其社會理據。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也不必要說某人“不擅長”做消極、不好的事情,因為正常的社會不僅不提倡做消極、不好的事,而且還教導人們不要做,甚或干脆明令禁止。正是基于這一點,一般不說“他不善(于)作弊”“他不善(于)剽竊”“他不善(于)行賄”“他不善(于)搶劫”等。
搞清楚了“不善”的表義特點和功能,再來看“不善張揚”,就不難明白為什么本文開頭說它搭配錯誤了?!皬垞P”現在常用來指一個人在言談舉止方面肆意妄為地高調表現自己,是個貶義詞。它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一般不會成為人們的愿望或要求。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組織等)沒有“張揚”的個性和行事風格,應該是值得贊許和推崇的,因此不能說“不善張揚”,否則,就意味著希望當事人(方)表現出“張揚”的個性和風格。此外,從整個表達來看,例(1)中的“樂善好施”和“急功好義”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優良品質,而“不善張揚”隱含著的意愿是消極意義的,將它們并列相提,語義上也不協調。
假如要保留對“張揚”的使用,該怎樣表達呢?其實,有一個現成的詞語“不事”,即可以說成“不事張揚”。這種用法在以往的文獻里不乏其例,例如:
(3)他不事張揚,悄悄地辦自己要辦的事。(陳忠實《徐岳,樂為他人做嫁衣》)
“不事張揚”可以用于表達一個事實或一種品行,因此,將例(1)中的“不善張揚”改成“不事張揚”,既妥帖,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