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治式課堂管理模式直擊“滿堂灌”的傳統課堂教學,有效地把學生的角色推到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的活動平臺,還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建構自治式課堂管理機構及運用自治式課堂管理模式,是對課堂教學的一大探索。
[關鍵詞]自治式;課堂;管理;機構;運作
伴隨著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當前應試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管理存在問題的變革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在如何建立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管理機制的問題上,正所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上饒縣教體局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率先提出了“問題導學,互動探究”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直擊“滿堂灌”的傳統課堂教學,有效地把學生的角色推到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互助探究、展示交流的活動平臺,還學生一片暢想的天空。
一、建構自治式課堂管理機構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發揮每一個人的天賦,用各自的長處去提煉各自的能力。自治式課堂管理正源于此。自治式課堂管理機構將班級分為若干小組,一般6人為一組,實施分組合作學習及自治管理。機構中設定行政班長一名、學習班長一名、學科代表每科各一名(小學科可合并設立);各小組中設定小組長一名、學科委員若干、紀律委員、衛生委員、校卡督察員、課前準備員、桌面整理及公私物品督查員等。實現班級分層面分角色進行交叉管理,從層面上由學習班長、學科代表、學科委員進行學習方面的綜合條狀管理,從不同角色上以行政班長領頭,由小組長率領同組其他五位成員進行常規方面的綜合塊狀管理。學習生活工作環環相扣,相互協調又相互制約,促使課堂朝自治式管理方向發展,也促使學生在校所有的行為均實施自治式管理(我校為全寄宿制農村初級中學)。
二、自治式課堂管理模式的運作
作為一種課堂管理模式的應用,關鍵點是它的可操作性與實效性。
1.讓課堂自治管理機構發揮它的作用
行政班長職責:全面負責本班的日常事務和常規管理,協調小組間、同學間關系,處理小組間和同學間的矛盾,處理突發事件。
學習班長職責: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各小組的學習積極性和均衡發展。
學科代表:協同學科教師引領和督促各小組對本學科的學習,促進各小組間、同學間的均衡發展。
小組長職責:全面負責本組的日常管理及學習工作,營造本組的學習氛圍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督促本組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組織協調組間、組員、師生關系,及時抽查小組成員課堂學習情況和每天學習內容的落實情況,學習內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組織小組成員認真開展獨學學科委員職責:負責本組的學科工作,安排預習、課前準備、展示、反饋的學習任務,按時檢查小組成員課堂學習情況和每天學習內容的落實情況。
紀律委員職責:負責本學習小組同學在課前預習及課堂內獨學、互學、展示、點評等各板塊的紀律。
衛生委員職責:負責本組的衛生督查,安排好本組的值日。發現衛生問題及時處理。
校卡督查員職責:督促本組同學校卡的規范佩戴。
公私物品的管理:公共物品(粉筆、粉筆盒、小黑板、組牌、及黑板擦)、私人物品(書籍、雙色筆、碗等學習和生活用品)的保護和擺放。
各機構成員每學期進行兩次以上培訓,培訓分四步進行:一是由學校對班主任及課任老師的培訓;二是由班主任對行政班長、學習班長及小組長進行培訓;三是由課任老師對學科代表及學科委員的培訓;四是由小組長對組員的培訓。
2.解決自治課堂流程管理的問題
在這一“大家庭”中,每一個成員的職責很明確了,那就嘗試著讓每一個成員都走進課堂擔任不同的角色,把握好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大致分為五個環節)。
(1)獨學(即自主學習)
學生根據課本,結合導學案,借助工具獨立完成預定的獨學任務。這一環節旨在鍛煉和提高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基礎性的知識,為進一步進行合作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獨學版塊中,分成兩個部分:
課前獨學:課前獨學即學生自主預習教師指定的學習內容和自行安排的練習。教師在每節課后將下一節課所需的預習任務和相關練習布置給相應學科代表,學科代表將該課程的預習內容和練習及時公布。在晚自習相關課程時間內,由各科學科委員統一安排預習。課任老師進行適當的輔導和抽樣批改,及時掌握學生預習情況。
課中獨學:課堂中的獨學是對課堂每一個預設問題的獨立思考和解決過程,包括課前預習中沒有掌握的知識點和在合作探究板塊中的問題。課前獨學和課堂獨學的突出問題要在小組內或課堂上進行展示和反饋。
在學生自主處理這一環節時,要求學生合理分配各學科的課外獨學時間,且教師一定要及時地掌握好學生的預習狀況,為學科課堂的自治作好充分的準備(我們有明確規定師生的各環節任務)。
(2)互學(即合作探究)
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不能獨自完成的問題,通過小組內或異組同學幫忙完成,以達到互幫互學、資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即: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簡而言之,互學,是“相互學會不會的”。包括對學和群學。
對學:在一個小組中有三個層次的學生,如果統一進行群學,將會導致基礎薄弱的同學不能進行有效討論。在解決一般問題情況下適宜采取一對一的“對學”,對學的學生之間的差距不宜過大。
群學:在解決重點和突出問題時適宜采取群學,以小組為單位,由各學科委員牽頭,確定本組的中心發言人,中心發言人對問題的理解進行一個闡述,組員各抒己見,“百家爭鳴”。
通過對學和群學,從兩個層次上來讓同學的思維和思想進行全面的碰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個課堂真正的“生動”起來。
教師在這一環節內,可以參與到合作能力較弱的小組進行討論,及時關注到各組的探究情況。
(3)展示提升(含組內展示和班級展示)
通過獨學、互學,小組內基本形成了對問題的共識后,再由小組選派同學或自愿或由老師指派進行口頭或板書展示。一般問題基礎問題采取組內展示,重點問題突出問題采取班級展示。這種方法既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這一課堂新思想,又充分激發學生的表現欲,還加深了學生對已生成知識的記憶和掌握,體現的是集體的智慧(即起到了知識遷移和能力提升的作用)。
當然,展示時不能拘泥于任務的分配,這樣會導致學生思考問題的局限性和局部化,會顧此失彼,經常穿插隨機的展示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往往是基礎較好的學生更有優勢,基礎薄弱或性格內向的同學無法或不敢進行展示。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需要教師明確指定某組某個基礎薄弱或內向的學生展示,然后由本組同學進行幫帶,把展示留給這部分同學,把點評留給基礎較好的同學;另一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合理的評價機制來調動這部分學生的參與度。
(4)檢測反饋
教師根據課堂需求,當堂檢查學生達成課堂目標情況,學生自主完成,及時對改,檢測課堂效果。
(5)點評或點撥
點評分學生的點評和教師的點撥。學生的點評,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理解力,教師的點撥能彌補學生自我生成知識的缺陷。點評或點撥既是補充完善又是質疑拓展,既是突破重點又是歸納總結的一個過程。它穿插于各課堂環節之中,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亦生,生亦師,師生相長。在這個環節中,老師和同學的鼓勵很重要,但不能盲目。
在自治式課堂管理中,獨學是互學的前提,獨學和互學是對立統一的,獨學中有互學,互學中有獨學,獨學和互學是展示的前提,展示既是獨學和互學的成果體現,又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一種方法。點評或點撥是對所有環節的補充,環環相扣,逐步推進。最后課堂管理實效性通過當堂檢測來反饋。檢測需要量化,這樣才能使結果得到比較直觀的體現,也便于課堂評價。努力營造和構建一種既寬松和諧又富有激情的課堂氛圍,增強學生的獨學、互學意識,培養獨學、互學的習慣,提高獨學、互學、展示的質量和能力,是我們提煉自治式課堂管理的方法和途徑。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