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的“榮辱觀”教育,應努力做到“四融入”:融入新課的導語,融入學生的思考,融入文本的情境,融入課外的活動。以此實現品德與社會課“讓學生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榮辱觀;融入
在蘇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科書中,有很多課文的內容凸顯著社會主義的“榮辱觀”。教師應認真研讀文本,發揮思想品德教育的獨特優勢,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那么,如何進行品德與社會課的“榮辱觀”教育呢?
一、融入新課的導語
導語,是課堂教學的開場白。導語如歌唱家的定調、提琴家的上弦,又如打鼓的第一槌、開山的第一炮,主要作用在于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的導語,既能使學生受到一定的熏陶感染,又能迅速地將學生引入文本,更能讓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學習活動。如教學《我們的合作》一文時,可預設這樣的導語:同學們,有一家公司招聘兩名職員。十個競聘者進入各自的房間接受測試,房間里只有一個大木箱,且特別重,怎么也推不動。競聘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將木箱推到房間內指定的區域。結果,在規定的時間內,偏偏有兩個人,比較順利地把木箱推到了指定的區域。公司老總問這兩個人:“你們是怎樣推動木箱的?”兩個人回答:“我們倆是合推一個木箱的,合推了一個后再合推另一個。”公司老總面帶笑容地說:“恭喜兩位被我公司錄用了,我公司歡迎善于合作的人。”顯而易見,這樣的導語,能讓學生感受到:團結互助是光榮的。
二、融入學生的思考
思考,就是想問題。人的一生中,碰到的問題很多,能在書本上找到現成答案的情況卻較少,更多的是要通過思考,靈活運用書本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準確把握課文的基調,挖掘課文的深層內涵,讓學生在學習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通過積極、認真、深入的思考,明榮知恥,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三、融入文本的情境
對于一篇課文,作者是“情動辭發”,讀者自然應“披文入情”。教學中,應運用各種手段,引導學生進入作者設計的情境,讓學生把自己放在課文中的人物位置,進入文本情境,想文中人物之所想,做文中人物之所做,深刻體會文中的思想內涵。如教學《應該怎么做》一文時,可讓學生把自己設想成課文中的“我”,進入角色想象:“假如我玩足球時,在沒人知曉的情況下,不小心把人家窗戶上的玻璃撞破了,會怎么想?怎么做?”“假如我坐公交車去上學,上車后,周圍有很多大人把我圍住,售票員根本看不到我,是買票呢,還是逃票呢?”“假如學校領導來我班檢查衛生,我的座位旁有一團廢紙,是趕忙用腳踩住,不讓學校領導發現呢,還是讓學校領導發現了扣分呢?”學生經過角色想象,將各自的想法和做法進行討論交流后,便能體會到“誠實守信”的光榮。
四、融入課外的活動
針對某些課文,應適當地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以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對此,可組織學生開展小型的辯論活動,讓持有不同看法的學生各陳其詞、各抒己見、據理論事,在擺事實講道理之中明辨榮辱。也可組織學生進行采訪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熟悉社會。如講解《慘痛的教訓》一文后,可組織學生辯論:“被別人欺負后,要不要以牙還牙?”通過辯論,讓學生知道:“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監護人有權要求有關部門處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從而使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樹立“遵紀守法為榮,違法亂紀為恥”的觀念。又如,講解《我能為你做什么》單元后,可要求學生去社區、醫院、哨所、鄉村、商場,采訪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讓學生體會到“服務人民的光榮”。另外,講解《我們的民風民俗》一文,應引導學生知道“熱愛祖國為榮,危害祖國為恥”;講解《生活中處處有“登山”》一文,應引導學生明白“辛勤勞動為榮,好逸惡勞為恥”;講解《粒粒皆辛苦》一文,應引導學生理解“艱苦奮斗為榮,驕奢淫逸為恥”……
綜上所述,品德與社會課的“榮辱觀”教育,應引領學生走向社會,貼近自然,深入生活,指導學生面對種種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體驗和思考,從而明白事理、明辨事非、升華情感,最終實現“讓學生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的教學目標。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