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思品課教學中,研究和把握學生的心理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具體要做到:尊重學生的求新心理,增強思品課的吸引力;掌握學生的實用心理,提高學生對思品課的興趣;運用學生的崇拜心理,增強思品課的感染力;把握學生的求真心理,提高思品課的說服力;了解學生的自主心理,努力提高學生對思品課教師的信任度;滿足學生的趣味和好動心理,提高學生學習思品課的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封閉性心理,提高思品課教學的深入性;克服學生的逆反心理,強化思品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學生心理;教學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過程,就其本質而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影響下,形成和發展健康的思想品德的過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方法和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其中重視研究和把握學生的心理,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一、尊重學生的求新心理,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吸引力
在思品課教學中,教師若能不斷地在內容和形式上使學生保持一種新鮮感,就能具有吸引力。教學方法要適應中學生的求新心理,改變陳舊的注入式、滿堂灌等,寓教于活動之中。比如講授“多彩的情緒”這一課,教師在結尾時,通過幻燈片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學生介紹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歡的性格特點,讓學生思考、討論:林黛玉這種情緒屬于何種情緒?長期下去會造成什么樣的結局?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今天應該怎么辦?通過爭先恐后的發言,學生懂得了情緒需要調節,而且應該善于調節,并注意選用恰當的方法進行調節,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而這個“主人”又該怎樣做呢?這樣一問,既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彌補了思品課一般結尾的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樂,為下節課要講的內容做好鋪墊。
二、掌握學生的實用心理,提高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興趣
興趣的產生和發展是以需要為基礎的,一個物品、一種觀點對人們引誘力的大小,取決于這個物品、觀點的實用性。思品課教學也有相似之處。如果學生感到思品課的內容同自己關系密切,學了有用,就容易產生興趣,容易接受,否則就不那么關心。單純使用考試、升學等手段強制學生學習,效果也不怎么好。例如學生對法律知識,特別是《未成年人保護法》《繼承法》《婚煙家庭法》等有興趣,是因為他們感到學了有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的教育。
三、運用學生的崇拜心理,增強思想品德課的感染力
青少年對名人是十分崇拜的,他們記名人的格言,讀名人的傳記,模仿名人的行為,崇拜心理在中學生中普通存在。要在思品課教學中滿足學生的崇拜心理,首先要注意充分利用先進人物的榜樣作用,可以定期看模范人物的影視錄像、講英摸故事、讀名人傳記等。其次,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做有關專題報告,或者走訪有關名人等等。如在講授 “勇于戰勝挫折”這一內容時,可以先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再配以旁白,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振奮學生的情緒,引起大家對教學內容的強烈興趣。
四、把握學生的求真心理,講究教學內容的真實性,提高思想品德課的說服力
真實性是提高思品課教學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思品課的威信,首要的是堅持教學內容的真實性。例如講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時,既要講三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講改革開放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真正認識到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和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必要性,使學生心悅誠服。中學生對不真實的教學內容特別反感,虛假、空洞的說教,不僅不能使學生接受、信服,還會使學生產生厭惡、不愿接觸的情緒。因此,教師的講解一定要真實,實事求是,假、大、空是思品課教學的大忌。
五、了解學生的自主心理,努力提高學生對思想品德課教師的信任度
到了中學階段,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強,他們對許多問題有獨立見解,對教材和教師的講解不輕信,常常發表不同見解,開展爭論,甚至理虧也不服。
中學生的自主心理是一種健康的、正常的心理現象,但也要加以疏導。首先,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有獨立見解,不要怕不同意見,不要怕爭論;其次,在討論、爭辯中要以平等態度對待學生,切忌以勢壓人,同他們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使學生感到可信;第三,對學生一時不易接受的理論、觀點,不要急于求成,要允許保留、精心引導。
六、滿足學生的趣味和好動心理,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積極性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適應單純的知識傳授而形成的,它們已不適應今天日新月異的思品課教學。處在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學生,他們迫切需要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覺悟和能力,就必須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形式,積極開展各種教育活動,改變封閉式的教學,實行開放式教學。如經常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向社會,通過參觀、考察、訪問、開展社會調查等,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如講授“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教學內容時,帶領學生到學校周圍的街道和居民地實地觀察:亂寫亂貼的學校圍墻、隨處亂倒的生活垃圾、破敗不堪的公共綠化……環境的破環觸目驚心,“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言而明。
七、根據學生的封閉性心理,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深入性
初中學生的內心世界逐步復雜,但他們的內心活動又不肯輕易暴露出來。因為他們的認識能力在迅速發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占優勢,加上這個時期意志力的發展,往往也能控制住自己而不表現出來,于是心里話不愿向長輩講,有些活動不愿讓人知道,要求保護自己的小天地,這就增加了思品課教學中聯系學生實際的難度。如果我們只根據學生一時一事或某個舉動就作出判斷和給出結論,是容易發生錯誤的。中學生容易對同齡、同性或性格相似的人,特別是知己暴露真實思想。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深入了解學生,要和各種類型的學生交朋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做到理論和學生的實際真正結合起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八、克服學生的逆反心理,強化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
逆反心理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而初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比較突出。一是由于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獨立處事的要求愈加強烈,當他們的成人感和要求得不到師長的承認時,就會產生逆反心理;二是由于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如“以權謀私”“一切向錢看”等易使學生對思品課的理論持懷疑態度,并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
在初中階段,學生可塑性大,對事物尚未形成根深蒂固的認識,只要我們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幫助學生克服逆反心理是完全可能做到的。首先堅持情感制逆原則,以情感人。師生之間的感情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師生感情深厚,關系和諧、融洽,學生的逆反心理就少,或者沒有,學生對教師傳授的理論就深信不疑;反之,學生會對教師傳授的正確理論也不相信,故意跟教師“唱反調”。因此,情感是逆反心理轉化的催化劑,建立師生間的深厚感情是預防、消除學生逆反心理的重要方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尊重、關心和愛護學生。其次,堅持科學原則,以理服人。在基本原理的教學中,必須抓住基本原理的內在聯系,按照原理的邏輯結構進行嚴密的邏輯推理,一環扣一環,層層深入,從而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這種無懈可擊的邏輯論證會大大增強理論的說服力,減少或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再次,正確分析社會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消除社會不良現象對學生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把正面現象和反面現象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分清主流和支流,并引導學生從主流看問題;通過對社會上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進行具體的、歷史的分析,找出某些社會不良現象產生的具體條件、原因,消除學生的疑慮。
總之,在初中思品課教學中重視研究和把握學生的心理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需要廣大教師認真探索,不斷實踐。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