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要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把握教學的知識點,弄清求圓錐體積的公式與求柱體體積的異同,能較熟練地求出圓錐的體積,并運用學生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從感知小學教材內容,理解數(shù)學課本內容,鞏固課堂教學知識,運用小學數(shù)學知識進行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做法
一、感知小學教材內容
1.利用直觀教具,認識圓錐的特征。上課時,筆者先出示圓錐模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圓錐的特征:有一個頂點,有一個圓形的底面。在學生認識了圓錐后,可指出:“因為數(shù)學教材上所講的圓錐都是直圓錐,所以從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就是它的高。”接著出示畫有表示從頂點到底面圓周上的距離和從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的圓錐圖形,讓學生辨別正誤,掌握圓錐特征的本質屬性。
2.通過實驗,感知圓錐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聯(lián)系。學生開始只是憑直覺認為圓錐是圓柱的一部分,但不明白它與圓柱有什么關系。這時,教師可請幾名學生到講臺前面分成兩個小組,先要學生測量實驗用的空圓柱和空圓錐,并將測量結果報告大家,使學生明確實驗用的空圓柱與空圓錐是等底等高的。然后讓第一組的學生用空圓錐盛滿紅色的水,再倒入空圓柱里,倒?jié)M為止。最后,讓觀察實驗的學生和參加實驗的學生共同討論實驗的結果。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增加了感性認識,了解到圓錐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內在聯(lián)系。采用這種實驗教學既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
二、理解數(shù)學課本內容
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小學生認識過程中的一次新飛躍。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jù)圓錐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聯(lián)系:圓錐的體積是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的體積是圓錐的體積的三倍,引導學生歸納出計算圓錐的體積的公式:
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筆者的教學步驟一般都是通過實驗推導出求圓錐的體積的公式后,再讓學生練習。但在多年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實踐中,這種教法未能充分利用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師可通過實驗來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1.用空圓錐裝滿紅色的水再倒入空圓柱里,水會變形為一個什么樣的柱體?2.這個柱體的高是原圓錐的高的幾分之幾?這樣進行實驗教學“圓錐的體積”,既沒有增加教學的難度,又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豐富了想象力,發(fā)展了空間觀念。
三、鞏固課堂教學知識
鞏固課堂教學知識,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看看實驗結果和書上講的內容是否相符,目的是讓學生相信實驗結果是正確無誤的,再通過提問和組織討論等形式,達到鞏固課堂知識的目的。這樣做可以保持學生學習的新鮮感,避免單調地重復,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一階段的教學表明,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越深刻,記憶就越牢固,教學質量也會相對提高。
四、運用小學數(shù)學知識
嘗試性練習,只是表明學生初步采用所學的知識。但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不是機械地套用公式,而是靈活地運用,并在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技能技巧,逐步使知識轉為能力。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練習。例如:1.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是3厘米,高是5厘米,求圓錐的體積;2.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是6厘米,高是5厘米,求圓的體積;3.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是18.84厘米,高是5厘米,求圓錐的體積;4.已知圓錐的體積是47.1立方厘米,底面半徑是3厘米,求圓錐的高。
以上四個階段的教學,是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的,從表面上看這節(jié)課的容量似乎大了些,但是由于這種新課程改革的數(shù)學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這里需要指出:并非每節(jié)課都一定按這四個階段進行,教師應從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靈活多樣地安排教學過程。只有按新課程的教學規(guī)律指導學生掌握知識,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