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情感教育,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注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從而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符合社會道德、情感規范的新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質,讓語文教學課堂不僅增長知識,更能發展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情感教育;品德;遷移
在傳統教育中常常有“唯理智教育”傾向,常常漠視學生的情感,從而導致學生人格的不健全。新課程改革就明確指出:在各科課程的設計中,注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一、作者和讀者產生共鳴,進行情感教育
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波動最大,最易受外界影響,此時語文課堂是培養學生情感的最好途徑,當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產生共鳴時,學生健全的人格也逐步形成了。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經說過:“作者完成了書的一半,讀者完成了另一半。”這種完成就暗含作者與讀者的雙向交互作用,當文學作品以文本的形式出現在學生面前,當學生滿懷期待走進作品的空間時,如何在作者與讀者間搭建一座橋梁,形成共鳴呢?唯有情感!白居易說:“感人者心,莫先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那顆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設情境,讓學生打開心門,盡情地與作者交流,必能如沐春風,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喜樂、共傷悲,陶冶情操,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二、教師與學生產生共鳴,陶冶情操
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大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會因為喜歡某位教師而對其任教的那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教師對教材冷漠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的情緒,使其所講述的教材就像和學生之間隔著一堵墻。”熱愛自己學科的教師,他的學生也充滿熱愛知識、科學、書籍的感情,這不就是告訴教師們:自身的情感對學生的影響巨大,教師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情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初中語文大多秉承著傳播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結晶和智慧,作為這種文化的直接傳播者——語文教師,更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行為、言語,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以達到健全人格的目的。“親其師,信其道”。只有忠于職守、愛崗敬業、關心學生,才會把這種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勢必使學生產生共鳴。當師生心靈相通、情感愉悅,必然可以營造出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師“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滿腔熱情中對學生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
三、學生間產生共鳴,升華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遷移功能,即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感會遷移到與他人有關的對象上去。我們常說的“愛屋及烏”就是對這種獨特情感所作的生動概括。語文教學是一種群體活動,這些個體之間相互交流、溝通,此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情感遷移功能,定能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態度。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情景交融的詩歌,有富有詩意的散文,有引人入勝的小說,有催人淚下的劇本……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因他們自身的性格、愛好、情感、閱歷、知識儲備的不同,勢必產生不同的效果,此時組織學生們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當他們取得一致的意見,產生共鳴時,學習體驗就會更深一層。教師此時抓住機會對在交流探討中表現優異者給予肯定、贊美,必將會使同學們關注他,甚至成為他們心目中的偶像,他的學習方式、學習態度都會積極影響其他同學。情感教育也就起到了相應的效果。
蘇霍姆林斯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撒在這土地上。”初中語文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培養未來接班人的教育事業更離不開情感教育。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唯有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誘導每一顆求知的心靈,通過語文教學,不僅陶冶情操,更要激發真善美的情感;不僅增長知識,更要發展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