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注教學細節(jié)需要教師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反思“過去”的教學細節(jié),改變“慣常”的教學細節(jié),創(chuàng)造嶄新的教學細節(jié);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中的“人”充滿真切和細致關懷,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細節(jié)回歸“生命關懷”的教育本質(zhì),讓靈動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輝溢滿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過程;教學細節(jié)
俗話說:“細節(jié)定成敗。”課堂教學活動也不例外,在新課程的情境下,關注教學細節(jié)尤為重要。
一、重新定義感悟與體會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體驗和理解。”但是我們經(jīng)常看到的情況是由于過于強調(diào)學生的“感悟和體會”,而在學生對課文還不太熟悉的情況下,就急著讓他們說:“你讀懂了什么?”“你最喜歡什么語句?”這些空泛的、沒有針對性的問題,常常令學生無從下手,而接下來的所謂點撥、啟發(fā)、引導,便成了無源之水。
這個看似是細節(jié)的問題,其實涉及語文教學的一個根本問題——如何對待文本。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是過多地強調(diào)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卻忽視了最實在、最必要的對文本的閱讀。學生的感悟和體會不是空中樓閣,它只能建立在文本閱讀這個基礎之上,因此,學生沒有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就沒有教師期望的感悟和體會。
二、莫讓空洞的贊揚貽誤學生
新課程提倡肯定學生的回答,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一細節(jié)被人為地簡單化了,評價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很好”“你回答得很精彩”“謝謝你的回答”等等,要不就是類似作秀的言不由衷的掌聲。這樣的評價好像在激勵學生、鼓舞學生。但是,這樣不分青紅皂白的“贊揚”,無異于一把溫柔的刀,有意無意地切割著部分學生的純真心靈。原因在于,正是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才使得教育豐富多彩。
記得曾經(jīng)聽過一節(jié)課,教師讓一個學生舉例說說自己身邊的親情故事,一位學生說某一天因為媽媽不在家,父親只好親自下廚,看著菜譜做菜,結果父子倆吃了一頓很差的飯。這個教師當時是這樣點評的:“家里兩個男子漢,誰都不會做飯,這事說起來多少有些難堪。但父親為了兒子,硬著頭皮進了廚房,兒子呢,不僅吃下了難以下咽的飯菜,還從中品嘗到了濃濃的親情。我覺得你們倆都是懂得感情、珍惜感情并會表達感情的人。”這一評價讓那個學生一下子愣住了,他感動得眼眶通紅,不禁說:“謝謝你啊!”引得其他同學一陣贊揚。這種有針對性的評價,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凸顯了細節(jié)的魅力。
三、注重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地位
教師還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些問題,本來可以在課堂上解決,但很多教師卻處理成“回家后再讀讀”“課后再練練”“這個問題課后再討論”“誰有不同意見課后再議”,等等。當然課后練習的作用不可否認,但課堂教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忽略課堂的主陣地作用,教師不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不對知識進行理解內(nèi)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不到落實,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是完成教學工作的最佳平臺。尤其在初中階段,學生年齡小,自覺性、自制力差,淡化乃至放棄課堂主陣地,把問題留到課后解決,倘若不是出于“有償補課”的目的,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比如,語文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板塊,編者的初衷就是讓學生的思想、思維在課堂上進行碰撞、交流、辯論,以達到去蕪存菁、去偽求實的目的。倘若把這一板塊放在課后去解決,怎么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呢?當然,為了鼓勵學生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在課后多“讀讀、練練”,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但切不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這一點,看似一個細節(jié),實際上是一個原則問題,要引起教師的高度重視。
課堂中的教學細節(jié)很多,教師不必也不可能什么都去解決,要抓住“關鍵性細節(jié)”去突破、生成。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精神的活力,呈現(xiàn)出生命的綠色。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