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從對學生問題生成能力培養的意義、問題生成能力培養的時機、問題生成培養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問題生成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生成問題的要求幾方面入手,培養小學生生成問題的能力,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好鋪墊。
[關鍵詞]問題生成;預習;能力
一、問題生成能力培養的意義
所謂“問題生成”,一方面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師生發現的有效的教學問題生成教學。具體說來,即教師能根據課前課后產生的問題,及時、靈活、隨機、創新地選擇、調整、優化原來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角度等,從而動態生成豐富、有效、富有個性和藝術的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是指師生把學習過程引向深入,在學生完成自我知識建構的同時進一步產生新的求知思考,從而生成出新的、有效的“問題”。
《禮記·學記》中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開而弗達”即啟發學生思考,但不能越俎代庖。通過培養學生生成問題問題的能力,可以促使其思維能力的發展,強化其語言表達能力,發揮鞏固知識的作用。通過問題生成,使學生自我強化。生成問題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成問題更利于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其問有所思,思有所得。
二、問題生成能力培養的時機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生還是喜歡自己提出和解決問題,喜歡探討問題發生的原因的。但大多學生,尤其是學困生的思維方面往往有很大的弱點,他們不是不想提問題,而是提不出問題,發現不了問題。
語文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開展積極的腦力勞動,教師應該是學生腦力勞動的指導員。我們不能脫離教學情境和教學對象孤立地討論生成的問題,也不能將情境和對象對生成的影響絕對化。
預習時生成問題。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教會學生預習。要求初步自學課文,做到一讀一查一提問。一讀就是讀課文;一查就是查字典、詞典與有關的工具書;一提問就是提出自己閱讀時不清楚的、有疑問的、不會解答的問題。學生一開始并不會提問題,尤其是有質量的問題。因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指導學生聯系課文的題目和課后練習思考,深入到篇章中,把課文的前后、段落與段落之間聯系起來思考。當學生提的問題有所進展時,教師要拓寬他們的思路,要求學生把閱讀的課文與課外閱讀、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思考。這樣步步誘導,持之以恒地培養,對有質量的提問加以鼓勵、表揚,或組織學生討論,學生發現問題的積極性便會增強,發現問題的能力會大大加強。
研習時生成問題。問題的提出不僅是課前的事,更多的問題是在教學過程中逐漸生成的。學生研習課文,品析語言文字,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教師要有教學生成的意識,注重生成,善于處理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真誠與學生交流觀點,努力順著學生的思維展開教學。教師在理解課文的關鍵處,或容易發生差錯的地方,可故意設疑,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
總結時生成問題。一節課總結時,教師要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學生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出問題。學習不是一次完成,有些課文,學生提出許多問題,無須全部解答,要根據教學目的決定取舍和詳略。有的問題當堂不一定解答,如果有探討的價值,就可以把問題遺留下來,引導學生課后閱讀、探討,使他們有更飽滿的熱情探求新知。
語文教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地迫使學生生成問題,研習解決問題、再生成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如此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獲得了能力。教師要經常引導學生多問“為什么”“怎么樣”“理由何在”等,啟發學生積極思考。
三、問題生成培養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在求知過程中產生問題,有所發現。帶領學生積極參加探求知識的過程,讓學生思考、辨別、分析、歸納,親自獲得知識。教師備課不僅要備知識,還要精心設計,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創設學生生成問題的種種條件,啟發他們積極思考。
教師要因勢利導,具有靈活性。課堂是千變萬化的,教師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對學生提問中出現的不確切的內容或思維方法上的不足,及時予以提示。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是雜亂的,可能是以前學過的,可能是與本節課學習相關的,可能是后續學習才能解決的……教師要及時與學生共同進行梳理,提出要研習的主要問題。如果有的問題不在本次教學考慮的范圍內,學生提出了,且很有道理,教師也應該靈活地調整計劃,尊重學生的創造精神。
給學生提問的機會。每一個練習做完,每一個活動做完,教師都要問學生是否還有問題。如果有人提問,教師通常自己不要回答,而是轉問其他學生,如果大家不會,教師再回答。回答問題時也不是簡單解釋,而是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理解。
愛護學生迸發出的創造性的火花,要表揚學生。如果提問,不管問什么,一定要評價為好問題。表揚的詞可以有“好!”“有深度!”“別緊張,勇敢些!”即便提的問題不準確,對的部分也要給予肯定。切不可對問錯的學生白眼相待、諷刺挖苦,當然也不能無原則地贊美。
關注全體。給每個學生以成功的體驗。不用命令式、強制式口吻,多用協商式、邀請式、參與式。
關注提問的差異性。生成問題的質量和學生的年齡、性格、知識基礎與能力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同一班級的學生,由于彼此之間的能力水平和知識基礎的差異,所生成的問題難易不同、深淺不同。教師要引導優等生,照顧中等生,鼓勵后進生提出各自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都能體驗思考的快樂。讓課堂變成學生主動進取、相互促進的舞臺。
教師不能盲目放手,應該以課文為依據,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課前須精心準備,充分估計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蘊含的潛力。課堂上組織學生組內交流,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留到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應圍繞教學目標,通過師生共同討論而確定具有價值的核心問題。要求學生建立“問題檔案袋”,將自己提出的問題,特別是課堂上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記下來,以備以后研究時用。幫助學生在課外開展獨立研究或小組合作,繼續探索,主動解決問題。
在課堂上學生無法較好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甚至一直在一些瑣碎的、研究價值不大的問題上糾纏,教師要及時介入,加強對提問的指導,或直接提出要研習的核心問題。
建立并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教師要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評價體系,要重視評價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問能力和個性化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斷增強業務素養,加強教學反思,提高自身處理問題生成的能力。
四、問題生成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以學生為中心,興趣為主線,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研習問題。營造師生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
問題生成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寫下自己的問題,吸引更多的學生都參加到思維活動中,促使每一個學生用心提出問題。指名發言時,“八面騷擾”應注意提問的面,某個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要注意提醒大家認真聽,再對照是否有人和他提的問題一樣。照顧大多數學生,敦促所有的學生積極動腦思考。
滿足“吃不飽”的學生。針對學生吃不飽的要求,多鼓勵他們積極探求,不僅是課文本身,也可以拓展到課外。學生情緒高漲,內心喜悅,往往課堂上會出現“神來之筆”。
五、對學生生成問題的要求
新穎別致,具有趣味。有價值的問題可使全班氣氛活躍,學生爭相發言,各種智慧的火花會在短時間內迸發,不斷涌現創造性的思維,余波甚至延續到課后。興趣濃的學生還會自找參考書,師生切磋,教學相長。
目標要明確。引導學生善于從教材中挖掘問題,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挖掘問題,使問題的內容緊扣課文的重點、難點、關鍵點。
課內延伸到課外。啟發學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問題,可以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