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在這一環節中實施分層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效的。教師要把分層教育的理念貫徹、落實到每個教學環節,在兼顧整體的基礎上實施分層教學。
[關鍵詞]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高效課堂
《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教師在教育實踐中,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在這一環節中實施分層教學,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十分有效的。
一、以人為本,合理分層
學生受到“先天的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個性差異。學習方式、接受知識的能力等都各自不同。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必須把他們以分層的方式區分開來,根據他們各自的學習基礎、心理素質、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以及交際能力,并結合教材的要求把他們分成若干組、若干層面分別上課,分別指導,以促使每一個學生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二、因材施教,分層備課
教師要在課嘗堂分層教學中,駕馭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一個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課前必須分層備課。教者除了要把握好“教材”還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對本班的第一個學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學手段,如何應對和處理課堂上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并如何加以引導,這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
在備課時,首先教師要轉變角色,要處處為學生著想,要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基礎;要最大限度地設置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真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整個教學的過程之中,還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學得生動、愉快。這對教師上好一堂課是十分重要的。要徹底廢除設置“線路”,給學生“劃圈子”,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轉的“填鴨式”的備課方式。
有一次,筆者看到一位教師的教案,他可謂頗費一番苦心,教案寫得“十分詳細”,尤其是教學過程寫得更入微——“一行師問,一行生答”,教師如何問,學生如何答都一字不漏地寫在教案里。看完這位教師的教案,筆者不禁為他的“苦心”嘆息!心想這樣滿堂問,到底能問出什么來呢?再想,這位教師面對著那么多的學生,他又如何知道學生對他提出的問題會作出怎樣的回答呢?這個班級的學生會有一個按照他的答案回答嗎?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天真爛漫的學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有他們自己的看法,不管他們如何想象,教師都要認真地去面對,即使他們說錯了,也要耐心地把他們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來。因此,備課一定要充分考慮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位學生的學情,切忌扼殺或抑制學生的創造性。
三、分層教學,多層互動
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渠道,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堂課里都能發揮作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是最為重要的。分層教學不是一種模式,而是一種理念。所謂“教學模式”其實是某種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的運用。而教育、教學方法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把某種教育、教學方法當作一種模式硬套在一堂課上,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每一堂課的教學過程都是在多種教學方法靈活、綜合運用的過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課獲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其主體地位得到落實,而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就不可能不分層次、層面進行教學。在分層教學中還要注意層次互動、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讀方面,先請閱讀能力較差的同學朗讀,讓同學們進行評議,再請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同學朗讀,還可以請同學邊朗讀邊表演。
在課堂上,多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各抒己見,既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又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交流,取長補短,最終達到共享學生自己的成果的目的。另外,課堂作業的安排也要分層次設置。總的原則是:少而精,難易適度,要富有選擇性,適合不同層面同學的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多層的教學目標,并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使教學目標都能逐一得到完成。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