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要規范小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對小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良好的口語交流情境,注重訓練方法,在生活化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關鍵詞]低年級;口語交際;生活化
口語交際是人們交流思想、傳播信息、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是促進讀寫能力提高和發展的手段。因此,加強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培養主動參與意識,突出交際主體
關注、尊重每一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實現小學生與教師交流的前提。口語交際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流。要讓學生成為口語交際的主人,口語交際的話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才有話可說,才能真正調動學生交流的積極性。在口語交際教學中,教師還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以人文關懷,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對于學生的發言,都要給予肯定、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敢于充分展示自己,并從中獲得自信和交際的樂趣。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與主體性,給學生留有充足的空間與時間,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從而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口語交際中,發揮主體作用。
二、深挖課本資源,巧設說話情景
現行的小學教材無論是哪一個學段,語文書的編排體例都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加 “綜合性學習”。可以看出“口語交際”是語文教材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準確把握訓練契機,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口語交際環境,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真實化,使學生對說話由興趣轉變為真正的喜愛,提高說話課效率。由于創設的情境是生活化的,學生會更容易融入到交際話題中并在交際過程中有效地實現聽與說的互動過程。當然,對于不同的話題,教師要用不同的訓練方式。如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情景圖,在熟讀兒歌的前提下,讓每位學生戴上頭飾扮演各種角色,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給每幅圖編個小故事。學完了課本中的寓言故事、童話故事,教師還可靈活設計一些題目,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角色以及與它相關的故事,并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三、加強師生互動,注重訓練方法
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時,往往是話說不完整、不規范,還不注意禮貌用語等。這就需要教師提出明確的要求,給予方法上的正確指導。教師可以造一些簡單句子來引導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如:首先……然后……最后……使他們學會按邏輯等順序來說話。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怎么開始自己的發言,怎么傾聽別人的發言,怎么評價別人的發言,以及怎樣提出自己的意見與建議等,使學生逐步掌握一些提高說話能力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學生說話的質量。例如,在教學口語交際課《打電話》時,筆者首先創設情景:“下午放學后,你要到同學家去寫作業,需要給媽媽打電話;星期天,你很想念鄉下的爺爺奶奶,需要打個問候電話……”在了解了打電話的基本常識后,筆者請學生選擇一種生活情境,和同桌說一說、演一演,然后選幾組學生上臺進行打電話的互動練習,之后評價自己最喜歡的那組,并說明喜歡的原因。最后評選說話有禮貌、能用簡潔的語言表達清楚事情的那組為冠軍。因為是把現實生活帶入課堂,學生感到新奇有趣,興趣倍增,所以更樂于表達。
四、借助生活實踐,提升表達能力
生活是表達的源泉,口語交際活動內容和場地無所不在。因此,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不能只局限于口語交際課上,而要把口語交際的課堂“遷移”到廣闊的社會、美麗的大自然中,把語言訓練任務擴展到各項活動中去,努力營造一種寬松自然的交際氛圍。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教師要將學生賴以生存的環境等相關要素與口語交際聯系起來,讓學生的每一種生活素材都起到作用,隨時隨地進行說話訓練。例如,教師可開展周一晨會,舉辦演講比賽或小記者發布會等方式,讓學生把一周內發生在身邊的趣事描述出來,甚至把社會上、電視上看到的新鮮事、趣事向同學們報道,從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