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基于文本結構,引導宏觀閱讀;基于文本語言,引導品味閱讀;基于文本主旨,引導拓展閱讀,從而讓閱讀教學回歸語言本位。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語用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但是,現在的很多小學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有失偏頗的情形:第一,淡化甚至取消語言文字的訓練,只有空洞的內容分析,語文課上思想教育過濃;第二,課堂上,教師往往忽略體會語言在表情達意上所起的作用。語文學習就是言語活動的實踐,語文學習的目標也就是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們應該要讓閱讀課堂回歸語言本位。
一、基于文本結構,引導宏觀閱讀
所謂宏觀閱讀,就是指閱讀者通過快速閱讀掌握一篇文章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內容的閱讀方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初讀環節,教師要在基于文本結構的基礎上,設計緊扣文本主題的導讀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初讀整體把握文章的結構特點。例如,在教學蘇教國標本第9冊的《金蟬脫殼》這一篇課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引導小學生進行宏觀閱讀:①作者在課文中寫“金蟬脫殼”這一件事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的?②“蟬尾出殼”是“金蟬脫殼”過程中最有趣的情景,從哪里可以看出“蟬尾出殼”很有趣?③蟬兒出殼以后發生了“奇跡般的變化”,這個過程是如何變化的?
以上三個問題中,第一個問題基于課文的描寫順序,第二個問題和第三個問題基于蟬脫殼中和脫殼后的精彩描寫,因此,能夠有效地引導小學生在初讀課文環節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去整體感知課文的基本結構。可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基于文本內容為學生設計宏觀的導讀問題很重要,在宏觀導讀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對文本進行宏觀化閱讀,從而讓閱讀教學更高效。
二、基于文本語言,引導品味閱讀
所謂品味閱讀就是指閱讀者以文本的語言文字為切入點,對文本中的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進行深入品讀感悟,從而理解文本情感的閱讀方式。
例如,在教學蘇教國標本第7冊的《珍珠鳥》一課,筆者首先讓學生圈一圈這一段中表示時間的三個詞語引導學生品味:“起先”“漸漸”“有一天”,這三個時間詞語反映出珍珠鳥和“我”日漸親密的過程,接著,讓學生圈一圈珍珠鳥對“我”的多次試探性的動作詞語,品味這一些詞語寫出了珍珠鳥對“我”的動態的試探過程,體悟這一些詞語的精妙。最后,讓學生說一說讀完全文后的感想。
以上案例中,通過“重點品析—由讀到悟—讀說結合”這一過程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品讀,這樣的品讀方式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把握。這一個環節的設計,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的時間;當學生寫完批注后,留出時間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點評;在全班同學交流完后,又留出時間讓學生自主修改補充批注。
三、基于文本主旨,引導拓展閱讀
所謂拓展閱讀,就是指閱讀者以文章的主旨為中心,在深入理解文本主旨的基礎上,對文本的主旨進行拓展與延伸的閱讀方式。拓展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式,往往與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是緊密融合的,這樣,就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從而促進語感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蘇教國標本第12冊的《學會合作》一課時,這樣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首先,讓學生再一次深入品讀課文,并在小組內說一說這一篇課文是如何圍繞中心句展開記敘并進行議論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進一步明晰課文的主旨。其次,讓學生根據課文的主旨說一說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通過合作而受益的典型事例。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進一步豐富對“合作”這一概念的感性認知。最后,讓學生仔細品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明白“總—分—總”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加鮮明地突出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然后用上“總之”這一個詞語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寫法特點寫一段話。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掌握議論文中歸納推理的表達方式,在仿寫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語言實踐,從而習得語言。通過這樣的小練筆,再次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準確表達的能力,有效地凸顯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本質。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