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運用
涂定輝
(余干縣江埠鄉龜山小學,江西 上饒 335114)
[摘 要]情感教學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實施情感教學是語文教學取得高效的必由之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通過師生平等,課堂互動;創設情境,引發情感共鳴;以情傳情,再現作品情感;以文陶情,激發學生情感等方式,讓學生親身主動參與和體驗,才能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育出健康而理智的情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學;激發情感
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認識和體會情感的初始階段,新課程標準多次提到:閱讀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因此,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就是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去體會情感、品味情感,以情感人,寓情于理,撥動學生的心弦,培育出健康而理智的情感之花。
一、師生平等,課堂互動
傳統的小學課堂,要求學生身子要坐直,雙手要放在桌子上,發言要舉手,不準講話,正是這些課堂行為規范,給予學生壓力和束縛,阻礙了學生情感的健康發展,也造成了師生關系的僵化。
新的教育形勢下,教師應以平等的心態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要盡可能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群體中去,讓學生敢說、敢問、敢辯、敢寫,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自主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精講少講,空出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時間,讓每個學生主動學習、思考和討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個別學習、小組學習、大組討論、學生執教和情景表演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擴大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有主動活動的空間,喚醒學生的精神活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有限的課堂時間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創設情境,引發情感共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圍繞教學內容,通過敘述、插圖、實物演示、錄音、錄像、幻燈、多媒體或繪畫再現、環境布置、音樂渲染、課本劇表現等多種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蘊涵哲理的特定范圍——情境,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以《兩小兒辯日》為例,教師可讓學生進行一個簡短的課本劇表演,其他同學現場參與,引導學生身臨其境,達到以情促學以情動人的教學目的。又如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在學生明白了文中父親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樣的后生之后,教師可創設問題情境:“落花生和蘋果兩者只能擇其一,你會如何選擇?”學生分成了“蘋果”和“落花生”意見相反的兩派,進行辯論。通過辯論,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中蘊含的道理,同時學生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也都流露出來了,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以情傳情,再現作品情感
愛是一切教育藝術、技巧、方法的基礎和源泉,也是教師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的起點。教師要陶冶學生的情感,塑造學生的靈魂,就必須要滿腔熱情,并努力挖掘教材的情感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向更高層次升華,讓學生的理想追求與高尚情操同行。
朗讀,是一種重要的語文教學法。教師充滿激情的朗讀,能使學生進入深層次的情感體驗。以識字為基礎,閱讀為方式,指導學生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實質上就是學生情感步步深入的過程,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不斷提高的過程。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筆者懷著對周總理的無限懷念之情朗讀了課文,并放了低沉悲傷的音樂,極力渲染氣氛,使學生對總理的熱愛和懷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以文陶情,激發學生情感
小學生的情感易于被激起,一旦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主動、更豐富、更深刻。如教讀《魯濱孫漂流記》一文,筆者要求學生試著用“從……中,我感受到魯濱孫是……的人”來寫一句話;又如,教讀《小珊迪》一課,在學生感受到了小珊迪的誠實和善良后,筆者要求學生就課文內容寫一段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們興致很高,從許多習作上看,學生不但感受到了美,還懂得用文字去表現美、創造美,這充分說明,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不斷深化,并逐步養成正確、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
重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關鍵在教師。教師要在課堂中要充分發揮情感教學的藝術,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愛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