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教師應該積極開展自主對話式課題研究,自主對話式教學迎合學生天性好奇的需求,學生充滿奇思妙想,才會快樂地寫作文。快樂的對話過程,能激發學生習作的靈性,從而寫出富有童真、童趣、童心的個性化語言,在快樂中收獲自信。
[關鍵詞]孩子;需求;對話;快樂;習作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重點。但自從開展了自主對話式課題研究,課堂就像注入了一股清泉,學生不再談“文”色變。對話,讓學生有話想說、樂說;對話讓課堂充滿詩意;對話,讓孩子詩情飛揚。
一、需求的才是快樂的
兒童天生就是幻想家,天生就是詩人,而兒童詩或兒歌就是孩子們的這種心理特征的反映,也可以說兒童詩是孩子們和世界的心靈對話,也是和自己情感的對話,是抒發兒童的真情實感的一種很好的習作表達形式。可見,寫兒童詩或兒歌,對于孩子來說似乎不是作文,而是有趣的游戲。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不時引導敘事先從編兒童詩入手,激發興趣,這樣孩子們就會快快樂樂地進入習作天地,自由地習作。
二、在對話中書寫靈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要留心周圍的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教師應深刻領會課標精神,熟知孩子們的天性,這樣才能將課堂演繹成充滿情趣與靈性的課堂。
如,有位教師是這樣在課堂上與學生對話的:上課伊始,教師神采飛揚地朗誦自己發自內心的對童年的眷戀、贊美的兩句詩:“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的歡聲笑語;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五彩的夢。”接著她又說:“同學們,你的童年又是怎樣的呢?”老師的“朗誦”“一問”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漣漪,孩子們情不自禁地敞開心扉,快樂地與老師進行心靈與心靈的對話,與自己的童年生活對話。詩意在師生快樂的對話中飛揚:“童年是一只風箏,放飛著我的理想”“童年是一本書,記載著我的喜怒哀樂”“童年是調味瓶,調出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課堂上,這位老師沒有過多地引導學生去品味、感受詩歌的外在形式和特點,而是從內容入手,引導孩子快樂地與身邊的景、事、物對話,去感受想象的快樂,感受詩歌創作的快樂。“我們身邊的事物,其實都是有靈性的,比如活潑可愛的小貓小狗、奔流不息的溪水、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象……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一定會有特別的收獲。”學生在快樂的對話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自主的、個性化的、快樂的學習狀態中,積極性非常高。他們用一顆顆童心,感受到風的顏色,體會到花草的羞澀,聆聽到青蛙的歌唱。身邊的事物在他們的筆下靈動起來。
三、在快樂中收獲自信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特級教師于永正說:“激發興趣,激勵學生的求知欲和上進心的辦法是讓他們不斷地獲得學習上的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樂,嘗到勝利的喜悅。”
還是這位老師,在課堂中,她時常贊揚孩子們:“你們瞧,我們的黑板因你們的智慧而美麗,童年因你們的文采而靈動起來。”“聽著大家奇妙的想法和富有激情的朗讀,你們已是老師心目中的小詩人了。”“看來,我們班的同學都是當詩人的天賦。”……在這樣真誠的表揚聲中,孩子們的習作熱情更高了,寫好習作的信心更強了。
學生在情趣濃濃、激情奔涌中完成了自己的杰作,老師不是戛然而止,而是讓他們的風采得到展示。“請你好好欣賞自己的杰作,學習王安石仔細推敲、反復斟酌的做法,直至自己滿意為止,然后可以投到校廣播站、《語文報》、網上,或許你還能一鳴驚人呢。”
習作是心靈的牧場,它抒寫的是兒童對生活的感悟、發現和想象,是兒童心聲的自然傾吐;它彰顯的是兒童生命的本真,是一種瑰麗的靈動;它流淌的是兒童的情趣和才思,是一種真情涌動。習作是心靈對話的自然產物,原本就沒有什么模式,沒有什么條條框框,只要學生產生了興趣,讓他們去自由地表達,往往能寫出比較好的習作來。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