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手,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情感。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嘗試以“積素材——自由寫——斟酌改”三個板塊來布局指導,“且做且改”中讓學生輕松寫出個性特色鮮明、人事真實的作文。
[關鍵詞]作文指導;素材;小學語文
一、積素材
小學生作文對寫作題目和要求似乎熟悉,但往往感到無從下手,根源是學生沒有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1.做素材。即按照作文訓練要求設計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參與“做游戲” “看景物”等活動,在推進活動中引導觀察,加強指導,把其中有意義的活動過程記錄下來,尤其是記下活動的主要感受和記清楚印象深刻的有關細節,上升為寫作素材。
2.采素材。葉圣陶先生說:“不進圖書館、閱覽室,萬物皆書卷。”天地萬物都是閱讀的好教材,只有善積累,才能為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積累豐厚的素材。留心生活是學生積累作文素材的源頭。學生要在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細心觀察,善于發現,學會思考,廣泛采集生活素材,開辟獨具個性的擷取生活素材寫作的新路徑。
3.挖素材。小學生生活多姿多彩,有滋有味的活動、美好純真的童年和快樂有趣的生活,總會勾起學生難忘的回憶和無窮的遐思。俗話說,厚積薄發,但對于思想還很稚嫩的小學生來說,還得靠教師去“造境”啟發和引導,從學生記憶中提取最有價值的生活素材用于寫作。
4.攢素材。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指導學生寫作必須與閱讀相結合。我們在重視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積累和捕捉素材之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從課外閱讀中吸收營養,拓寬知識層面,豐富寫作素材。
教師可在每學期組織一些讀書班會或活動,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體會,或以好書推介、講故事、辯論會等形式來鍛煉口才。再通過辦墻報、校園文學社刊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書面作文水平。學生在廣泛閱讀中,從古今中外名著中積累大量詞匯和第二手作文材料,從而進入自由寫作狀態。
二、自由寫
1.激情表達。寫作就是要引起學生有不說不快的欲望,在無拘無束的氛圍里表達出來。要使學生在習作中敞開心扉,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心靈,在寫作時無所顧忌,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這就要求教師切實轉變觀念,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多和學生心靈溝通,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暢所欲言”中愉悅寫作。
2.指導規則。“個性表達”和“規則指導”,兩者都不可偏廢,因此對作文的遣詞造句、選題立意、謀篇布局、修辭應用等基本表達式方法和技巧都應當適當指導。
3.大膽作文。鼓勵學生大膽作文。鼓勵學生說出真心話,描述真感覺,表達真性情。作文時要使學生的身心獲得真正的自由,允許學生自由傾吐、無拘無束,甚至隨心所欲。題材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生活實際,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或根據現實和發展方向暢想未來。
4.創新形式。寫作文,是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指導學生對過去感知過的事物進行提升和再創造,從而產生新的形象的藝術手法。
指導學生作文創新既要發揮課內的示范作用,更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輻射、導向、延伸功能,把學生作文同學校、社會的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生活,增強實踐能力,提高分析、判斷事物的能力,訓練學生用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從求異思維的角度表達新的藝術形象。
三、互動改
教師應指導學生從意思表達、用詞準確、標點符號、語句簡練、段落層次等方面修改,選取學生的作文片段作為范例,師生共同評改,學生掌握了修改方法便會越寫越好。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修改作文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自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旁批、總評)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評價鏈。其根本目的還是提高學生的批改能力,實現“教是為了不用教”的目的。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