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景,通過培養學生收集生活中各類數學信息的能力,提高青少年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在生活中主動體驗與探索,聯系生活,將生活問題帶進課堂形成數學問題;充分表現自我,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認識數學、學習數學、感悟與應用數學,提煉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源于數學,使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效率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應充分貫徹“學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將課堂交給學生,讓數學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富有生活氣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他們身邊存在的各種事物,在課堂教學中情景再現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培養學生提煉現實生活情境的能力。通過實踐性教學,讓學生在自我感悟中體會到:其實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數學離我們很近,我們要從生活中去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實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和生活間架起有效的橋梁,把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把生活的經驗數學化,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數學的存在。
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緊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培養學生善于在生活中尋找各類數學學習素材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親身感受數學的魅力,親自體驗到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它無處不在地存在于我們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以此進一步增進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認同。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一、創設情景,感受數學的存在
例如,教學初三的“三視圖”時,在一個長方體的盒子里依次放入小的長方體、小球和正方體,然后讓三位學生到講臺分別從上面、左側、前面看,然后將他們看到的結果告訴大家,每個學生的看法都不一樣。究其原因是學生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知道三位學生只是看到了整個物體的一部分,觀察不全面,所以他們很快可以得出結論,要確定物體的形狀要確定主視圖、俯視圖和側視圖,并且從這個題可以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看人和看物一樣要從多方面作出客觀的評價。
二、聯系生活,將生活問題帶進課堂形成數學問題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生活化的方式來呈現數學課堂內容,使學生在活動中、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以此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本身來源于生活,離開現實生活數學知識就沒有生命力;現實生活中也處處蘊含數學,社會生活時刻都要用到數學知識。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在課堂教學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尤其是引導學生到社會中去搜集生活中的各類數學信息,通過這一實踐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大量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更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提煉現實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源于數學
一切科學知識都來自生活,受生活的啟迪。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的:“學習最好的興趣是對所學材料本身發生興趣。”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一定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積極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上升到數學知識。比如在講“黃金分割”前,先給學生展示很多漂亮的圖片:古希臘的巴臺農神廟、蝴蝶、蒙娜麗莎、上海東方明珠等。教師引言:“為什么它們會看起來很舒服漂亮,有什么原因嗎?這節課我們就來探究這里面的秘密。”首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動手度量神廟的長和寬、蝴蝶的身長和翅膀展開后的長度、東方明珠球體分別到底部和頂部的距離,然后通過老師引導和學生計算慢慢發現其中的秘密,從而引出黃金分割的教學。從這節課中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帶來的現實生活之美。
綜上所述,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數學信息的能力,從生活中汲取數學知識的養分,在生活中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最佳途徑和方式。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在現實生活體驗中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