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教師要積極關注外來務工子女是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幼兒教師只有付出更多的耐心、愛心、恒心,用科學的方法去教育引導幼兒,才能真正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培養
在幼兒園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他們由于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原因,身上或多或少總存在著一些不良習慣,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作為教師,應該要格外關注這些外來務工子女,特別重視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外來務工子女不良行為習慣成因分析
根據調查發現,外來務工子女的身上大多存在著思想任性、情感過于依賴、散漫、有攻擊性等不良習慣,且這些行為習慣在入園前已經形成。
1.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外來務工人員一般都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務工上,他們極少有時間陪同子女學習、玩耍,更不會帶孩子出去“開開眼界”,以為能夠給孩子足夠的錢就是對子女的關心。作為他們的子女羨慕其他小朋友有父母的陪伴,雙休日可以逛公園、看電影、去書店等。家長對孩子的漠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他們行為習慣的偏差。還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于情緒化和粗暴,高興時讓孩子隨心所欲,不高興時則蠻橫以對,這就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的兩面性,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效應。
2.社會環境變化的影響。社會的發展需要勞務人員的辛勤付出,同時也導致了城鄉人口的大量流動。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得到教育部門的廣泛重視,但由于各地教育條件限制,使這些孩子不能得到穩定的教育,導致習慣養成、知識儲備方面與其他孩子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同時,務工人員為了便于工作,一般住廠房或租房住,極其簡樸的生活環境也為幼兒的心理產生了一定落差,容易產生自卑、孤僻或自由散漫的心理,從而不利于良好習慣的養成。
二、外來務工子女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
1.注重營造溫馨環境。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可忽視環境的熏陶和影響作用。外來務工子女和其他孩子共同生活在一片藍天下,作為幼兒教師,要努力營造溫馨的學習環境,讓他們享有公平的教育資源,并盡快融入到集體的關懷和教育中去。對于一些特殊的幼兒,教師要倍加關愛,呵護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2.注重幼兒情感體驗。角色體驗是幼兒教育的有效形式。通過角色體驗,可以豐富幼兒的情感,幫助幼兒初步形成判斷自己行為對錯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的表現,并適時引導,幫助他們糾正不當行為。如可以讓幼兒體驗“開玩具商店”,安排幼兒組織玩具,分配商店營業員和顧客的角色,引導幼兒正確地學會與人交流、懂禮貌、相互尊重、愛護他人的物品等,通過體驗,幼兒感受到了快樂,也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注重開展教育活動。規則意識應該從小培養,而在活動中去不斷形成、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就是比較有效的。因此,在班級內,教師可以針對一些不好的現象開展系列教育活動。如有些外來務工子女個人衛生習慣很差,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帶領幼兒共讀繪本《琪琪變了》,讓他們知道不注意個人衛生有哪些危害,并開展“我與琪琪比一比”的活動,讓幼兒爭做變了之后的“琪琪”。有的幼兒喜歡亂扔紙屑,筆者在班上開展了“彎腰小天使”的評比活動,幫助幼兒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養成愛整潔、講衛生的好習慣。
4.注重個案跟蹤研究。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少幼兒的陋習已經根深蒂固,需要不斷地幫助矯正強化。因此,我們在教育活動中,將每一個存在不良習慣的幼兒都當作獨立的個體進行跟蹤研究,為他們建立檔案。當然,這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因教施教,循序漸進,幫助幼兒改正缺點,養成
良好習慣。
5.注重加強家園合作。幼兒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園共同的配合,對于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更是如此。平時,我們利用家長學校這一資源,與家長加強聯系,發現問題及時溝通。每個月都設定開放日活動,鼓勵家長走進幼兒園,走進課堂,共同關心孩子的學習與生活。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