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試教育的思想仍占主導地位,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以應試為直接的教學目的,嚴重影響了歷史學科的教學進程,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亟待普及、滲透。本文就在歷史學科教學設計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歷史學科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020-02
中國的歷史教育在歡呼與失望聲中彷徨地跨進了21世紀。新世紀中國的歷史教育該往哪里去?似乎方向已定:順應新課程改革潮流之路。然而,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許多歷史教師感到茫然。走進歷史教學的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應試教育的幽靈仍揮之不去:以教師講授為中心,以知識教育為重點,以形成共同的結(jié)論為追求,以應試為直接目的,新課程的若干基本理念仍被高高掛起,現(xiàn)實的歷史教學與新課程之間仍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為什么不少歷史教師在理念上接受新課程改革理念,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仍擺脫不了舊的思路?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nèi)鄙僖粋€既能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又能揭示歷史教學的內(nèi)在規(guī)律,同時又能指導歷史課堂教學實踐的理論與操作融為一體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筆者對歷史教學設計問題的初步研究,正是為此做出的一點嘗試與努力。
一 歷史學科教學設計的研究
1.很多著作認為備課就是教學設計
典型的如“備課是‘設計藍圖’……要根據(jù)自己學生的特點來加工教材,設計教法。”“備課通常是指教師對教材編,章,節(jié)在講授前的設計。”“在充分吸納了各種信息之后,備課就進入了教學設計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教師要處理好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而國內(nèi)著作中最早明確提出歷史學科的教學設計,認為“沒有教學設計就沒有教學的最優(yōu)化”觀點是首都師范大學的于友西教授,盡管提出這樣的觀點,但論述的還非常籠統(tǒng),同時還認為“這樣的設計,實際是各科教師備課和授課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歷史學科的教學設計,實際是指后者而言”。
2.教學計劃缺乏完整性
很多研究者僅僅對課堂教學設計的某一點進行研究,“坦白地講,目前教學設計領域正缺少運用教學設計理論開發(fā)一個完整課程的案例”。代表性論文如:(1)談板書設計:李文江的歷史課堂板書優(yōu)化設計初探、蔣全正的淺談歷史課的板書設計、陳驊的中學歷史課板書設計的優(yōu)化、李文茜的淺談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板書設計。(2)導語設計:劉松萍的中學歷史教學導入新課的優(yōu)化設計;范永明的歷史課導語的創(chuàng)新設計;王元江的歷史課導入語設計;明建平的淺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導語設計。(3)結(jié)尾設計方面:鐘偉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結(jié)束的優(yōu)化設計;陳劍的課堂結(jié)尾設計與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4)問題設計方面:朱世光的歷史教學課堂提問的類型設計;朱家鼎的淺談歷史學科問題教學設計;吳風華的歷史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5)其他方面:馮長遠的談歷史課外活動的設計。
3.國內(nèi)直接研究與歷史教學設計有關的論文(從80年代到目前為止)屈指可數(shù)
歸納起來主要有:趙恒烈的平衡式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張桂芳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漫談;張夏生的以“學”為中心——建構主義歷史教學設計;謝國平的歷史主體性教育課堂教學設計初探;王承吉的關于歷史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的思考;張道芳的談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新;王雄的現(xiàn)代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與操作方法;呂虹的研究性學習理念指導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張立功的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周仕德的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策略芻議;吳志剛的淺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我國歷史教學設計。
二 歷史學科教學設計特點
教學設計作為加強教學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的“橋梁科學”,是將現(xiàn)代教學論和學習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轉(zhuǎn)化為教育教學生產(chǎn)力的中介,主要不是只采用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它旨在通過精心創(chuàng)設的教學系統(tǒng)和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最有利的教學環(huán)境和更優(yōu)厚的教學資源,來解決教學問題,完成教學目標,對于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教學設計的優(yōu)化,就無法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教學過程。
1.教學設計強調(diào)系統(tǒng)化
教學設計把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過程等視為一個由諸多要素或者模塊構成的系統(tǒng),強調(diào)運用系統(tǒng)方法。因此,需要用系統(tǒng)思想和方法對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作出分析,判斷與操作。這里的系統(tǒng)方法是指教學設計從“教什么”入手,對學習需要、學習內(nèi)容、學習者進行分析,然后從“怎么教”入手,確定具體靈活的教學目標,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選用合適的教學資源,具體直觀地表達教學過程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對教學效果作出評價,根據(jù)反饋信息調(diào)控教學設計各個環(huán)節(jié),以確保教學和學習獲得成功。
2.教學設計中包含了廣泛的活動
以研究學習目標而著稱的美國學者馬杰指出:教學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依次由三個基本問題所組成。首先是“我
去哪里?”即教學目標的制定;其次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學習者起始狀態(tài)的分析、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的選擇等;最后是“我怎么判斷我已經(jīng)到達了那里?”即教學評價與監(jiān)控。也就是說,教學設計是由目標設計、內(nèi)容方法設計、評價監(jiān)控設計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3.教學設計致力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
教學設計雖然以學習者為焦點但絲毫不意味著教師素養(yǎng)高低與學習結(jié)果無關。恰恰相反,與以往的做法相比,教學設計把教學成功的基礎建立在教師教學工作的規(guī)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術化之上。通過教學設計的實踐,能夠指導幫助教師目標更明確(知道要做什么)、程序更清晰(知道應怎樣去做)、針對性更強(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靈活性更大(知道在什么樣的具體情況下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現(xiàn)代教學設計可以指導教師深入評價他人的課堂教學,從而能引導教師學習他人經(jīng)驗中的本質(zhì),避免表面模仿。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設計對于一所學校、一個地區(qū)普遍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是一條現(xiàn)實合理的途徑,也是較為理想富有實效的“名師工程”,由此推出一大批合乎規(guī)范、質(zhì)量穩(wěn)定的教學新人,縮短從“新手”到“專家”的轉(zhuǎn)換過程。
三 重新審視教案與教學設計
傳統(tǒng)教案管理形式化,強調(diào)規(guī)范、標準,沒有給教師留有足夠的創(chuàng)造空間。在新的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應該既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又是師與師、生與生相互溝通,共同智慧的結(jié)果。因此,對目前歷史備課設計要重新加以審視。
1.個性教案與共性教案相結(jié)合
共性教案就是在同年級的歷史教師中明確分工,每堂課由一人主備,寫出教學目標、難點和教與學的思路、過程及練習設計等,形成活頁教案、電子教案,供其他教師補充、改進。在共同教案中,各人根據(jù)班情、學情、教情,對共性教案進行調(diào)整、補充拓展,從而形成個人風格的教學設計。
2.教案設計單一性與整合性相結(jié)合
要重點考慮五種設計:課堂知識體系的縱橫聯(lián)系設計、課堂知識的邏輯結(jié)構設計、課堂教學的方法設計、課堂教學安排的節(jié)奏設計、課堂中師生雙方的情緒結(jié)構設計。要不斷地進行必要的歸類整理,使教學設計一直處于審視自我、共同矯正、共同完善的動態(tài)發(fā)展之中,又使教師逐步形成以課改理念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的備課觀、教案觀。
3.充分考慮“預案式”教案
教學設計不是以往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精心安排,讓學生鉆進自己備課設計“下的套”之中,要充分考慮提倡“預案式”教案,設計不必面面俱到,主要思考教學實施中的大方向、關鍵內(nèi)容、把握整體目標走向即可。歷史教師應該及時捕捉師生互動產(chǎn)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重新調(diào)整教學結(jié)構,把師生互動和探究引入縱深,真正將教案轉(zhuǎn)變?yōu)閷W案,以學生為轉(zhuǎn)移,促進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1]趙恒烈.歷史教育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382
[2]易啟祥.新編中學歷史教材教法[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
[3]于友西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9
[4]寧裕先、熊守清、胡任敏.歷史教育方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5]北師大、天津師大、北師院歷史教學法教研室編著.中學歷史教學法概論[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1988
[6]李可琛、陳志謙、林達權等編.中學歷史教學法[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1
[7]張保華.中學歷史教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陳輝.歷史課程教材教法新探[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4
[9]于友西.歷史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10]楊開城、李文光、胡學農(nóng).現(xiàn)代教學設計的理論體系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2(2)
[11]李文江.歷史課堂板書優(yōu)化設計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1993(3)
[12]李文茜.淺談歷史課堂教學設計中板書設計[J].石油教育,1999(2)
[13]王元江.歷史課導入語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1996(1)
[14]明建平.淺談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導語設計[J].石油教育,2001(5)
[15]陳劍.課堂結(jié)尾設計與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J].歷史教學,1996(8)
[16]朱世光.歷史教學課堂提問的類型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1996(6)
[17]朱家鼎.淺談歷史學科問題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7(11)
[18]馮長遠.談歷史課外活動的設計[J].湖北教育,1996(12)
[19]趙恒烈.平衡式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問題,1995(1)
[20]張桂芳.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漫談[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9(1)
[21]張夏生.以:“學”為中心:建構主義歷史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9(11)
[22]謝國平.歷史主體性教育課堂教學設計初探[J].歷史教學,2000(6)
[23]王雄.現(xiàn)代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與操作方法[J].課程.教材.教法,2003(2)
[24]呂虹.研究性學習理念指導下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設計[J].歷史教學問題,2003(5)
[25]張立功.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注意的問題[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2)
[26]周仕德.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策略芻議[J].歷史教學,2004(12)
[27]吳志剛.淺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我國歷史教學設計[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