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才培養多樣化的需求,當前已基本實現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重技術輕德育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計劃經濟時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高校學生。新的適應并反映時代特征的德育教育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新時期高校德育目標的層次性、教育內容的多元性、教育方法的多樣性都要求廣大德育工作者必須把德育教育融入到鮮活的生活當中去,從實踐生活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德育的妙境,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高校 大眾化 德育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042-02
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基本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過渡。大眾化高等教育是一個職能高度分化了的復雜系統,不同部分承擔了不同的社會職能,社會對其要求和期望也就各不相同。因此,高等學校根據自身學生的特點與培養目標,主動適應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要求,把德育教育與鮮活的現實結合在一起,樹立科學的德育觀,就成為高等學校的“別無選擇”。
一 高等學校德育目標的層次性
德育目標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入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培養目標的多樣性決定了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在精英教育階段,全國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信念,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種寬泛的德育教育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實效性差、針對性不強。注重道德目標和道德規范的理論灌輸,學生重視牢記德育知識的框框條條,德育評價也往往通過貌似客觀的簡單的量化形式考核,強行給學生的德行排定座次,這種不顧學生身心發展需要,一味地將社會固定的道德規范、道德價值通過外部強制的手段對學生進行道德知識的灌輸,使得道德教育越來越遠離了作為意義和價值之源的日常生活世界。在當前新的歷史條件下,市場經濟利益驅動的作用越來越廣泛強化,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越來越深刻復雜。高校培養目標的德育要求與社會生活現實脫節,以及與現階段某些政策導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明顯。要真正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信念,啟迪引導學生正確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選擇人生就必須樹立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即要允許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具有不同的德育目標,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德育目標要求,使德育教育融入到鮮活的社會實踐中去。
二 高等學校德育內容的多元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對生活的感觸與體驗是思想道德形成的根基。高等學校的德育是廣泛而豐富的,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還會有不斷充實和拓展的新內容。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要求我們遵循青年學生成長的規律和高等教育的規律,把教育融入現實生活,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我們既要對他們進行思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要進行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合作精神,還要以可感知、可模仿的素材培育學生,讓學生有所感動、有所共鳴與震撼,最終有所裨益。我們在新形勢下拓展德育內容,不是對以往高校德育內容的否定,而是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足實踐、開拓創新的精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并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思想實際的契合點,使德育與學生思想實際和弦、共振,收到實效。
三 高等學校德育方法的多樣性
道德教育源于社會生活的需要,德育是為了培養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有道德的人,“道德產生于并內在于社會生活,道德與社會不是‘兩張皮’”。大眾化的高等教育,首先面臨的是學生層次的多樣性。因此,在國際形勢全球化、國內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德育的方法和途徑也要求具有多樣性。要克服傳統德育的正襟危坐、一本正經、照本宣科、讀報紙、作報告等傳統方式的弊端,把德育的相關理論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妙手空空,踏雪無痕,全面更新教育方式和手段。
第一,通過課堂教學進行德育教育。不僅要注重在文科教育中滲透德育,也要在理科教育中滲透德育內容,使傳授自然科學知識與道德培養結合起來。
第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指導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減少心理疾病、增進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雖然已經走進大學校園,但還只是德育的一個輔助手段,我們希望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成為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進行生活指導、學習指導、心理輔導和就業輔導,增強大學生的責任心和自信心。
第三,科學組織學生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延長德育手臂,增強德育實效。在班級組織等弱化的形勢下,社團活動正成為高校校園中一支最活躍的力量。引導學生參加社團活動,有目的地組織學術型、技能型學生社團,是實施德育內容、完成培養目標的一條有效途徑,要克服學生社團組織的自發性、盲目性,有目的地指導、引導學生社團組織的健康發展,從而帶動和培養更多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被實踐證明的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一條有效途徑,大學生走向社會,進行多種形式的“三下鄉”和志愿者服務,不僅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能夠培養他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社會生存的基本能力,培養他們的耐受力、意志力和愛國主義精神。
第四,通過大眾傳媒進行德育滲透。信息時代,為德育建立了更多的德育平臺,除了傳統的廣播、電視、報紙等大眾媒體,網絡已進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領域并迅速普及,然而,如果我們還像昔日的秦始皇一樣高筑“防火墻”,面對撲而來的網絡信息,我們就可能感到無助和無奈。在新的形勢下,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積極利用網絡平臺,由被動防守變為主動出擊,建立更多的教育網絡平臺,及時而全面地占領網絡這塊高校德育的制高點,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的任務。
四 高等教育的預評估的科學性和德育教育形式的現實性
目前,高等學校學生的思想品德量化考核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到來,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這套考核評估系統帶著計劃經濟的鐵鐐,捆綁著整個高校大學生已有數年,這種絕對的量化帶來的弊端是十分明顯的。一個有特長的學生,其道德品質無論怎樣,只要他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就絕對會獲得量化考評的高分。而一個沒有特長的學生,僅僅因為沒有特長,品德無論怎樣,其量化考核也只能是低分,這樣的德育評估體系必須摒棄。在新的形勢下,務必組織學生深入現實生活,開展社區調研、社區服務、勤工儉學、技術服務、業務實習、科學實驗等形式多樣的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切實通過德育實踐體悟德育知識理論,提升道德品味,培養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套科學的德育評估體系,使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培養出一批合格的接班人。高校德育教育的多層次性、多樣性以及內容的多元性都要求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到新的境界。
思想品德素質是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能否在經濟全球化這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僅取決于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更取決于高等學校的德育教育水平,而樹立科學的德育觀,則是有效實施德育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祖國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與載體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