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已成為現實社會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素質培養和身心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也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高效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為當代大學生傳播先進文化,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從而使其形成主體文化自覺。
【關鍵詞】網絡媒介 大學生 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043-02
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網絡儼然成為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更是他們交流與探索社會未知領域的媒介。因此,網絡文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身心發展、社會認知等方面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網絡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天地,但作為一把“雙刃劍”,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也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構成危害和威脅,使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荒廢了學業;同時,快捷的媒介渠道使得大學生追捧西方現代及后現代文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減弱。當代大學生中表現較為突出的是:人文知識匱乏、道德觀念模糊、審美情趣低俗、哲學思維缺失、人文精神淡薄。
首先,網絡媒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線的一條重要通道,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和最便利的一種工具和技術手段。高校網絡輿論形成于校園生活,傳播于校園網絡,作為精神文化素養提升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渠道,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舉足輕重。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本土文化認同,需要加強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建設,占領校園網絡文化新陣地。網站應堅持正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思想文化主旋律,積極利用便捷的網絡媒介傳播正能量。其次,加強網絡文化管理,建設自律和他律相結合的大學校園網絡管理體系,為大學生文化自覺提供保障。最后,通過網絡傳媒積極展開校園文化活動,增強校園網絡文化的吸引力,為大學生文化自覺指引方向。
一 用優秀文化占領網絡陣地,為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培養營造氛圍
當下,網絡無疑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文化陣地,如果健康的主流文化不去占領,那么不健康文化或非主流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就會充斥其間。2007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網路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2008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指出,網絡已成為國人思想文化信息和社會輿論的出口,要求網絡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展。這就為我們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歷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培育優秀人才是高校肩負的重要使命。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需要培育當代大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自覺弘揚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當代大學生成為值得信賴、堪當重任的新一代,能夠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
而來的網絡信息,我們就可能感到無助和無奈。在新的形勢下,高校的德育工作者要積極利用網絡平臺,由被動防守變為主動出擊,建立更多的教育網絡平臺,及時而全面地占領網絡這塊高校德育的制高點,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的任務。
四 高等教育的預評估的科學性和德育教育形式的現實性
目前,高等學校學生的思想品德量化考核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到來,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了。這套考核評估系統帶著計劃經濟的鐵鐐,捆綁著整個高校大學生已有數年,這種絕對的量化帶來的弊端是十分明顯的。一個有特長的學生,其道德品質無論怎樣,只要他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就絕對會獲得量化考評的高分。而一個沒有特長的學生,僅僅因為沒有特長,品德無論怎樣,其量化考核也只能是低分,這樣的德育評估體系必須摒棄。在新的形勢下,務必組織學生深入現實生活,開展社區調研、社區服務、勤工儉學、技術服務、業務實習、科學實驗等形式多樣的社會調查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切實通過德育實踐體悟德育知識理論,提升道德品味,培養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套科學的德育評估體系,使定性和定量結合起來,培養出一批合格的接班人。高校德育教育的多層次性、多樣性以及內容的多元性都要求新時期的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到新的境界。
思想品德素質是大學生最重要的素質,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大眾化時代的高等教育,能否在經濟全球化這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不僅取決于高等學校的教學質量,更取決于高等學校的德育教育水平,而樹立科學的德育觀,則是有效實施德育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魯潔.回歸生活——“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材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3(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祖國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與載體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6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