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青年志愿組織發展到現在,雖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到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對高校學生志愿組織、志愿者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本文主要探討了高校志愿者管理現狀和原因,從而找到合理、合法的解決途徑,讓志愿服務能更好地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其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校 學生志愿組織 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046-02
中國的志愿服務活動是隨著改革開放而發展的,開始于1978年。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開始組織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中國志愿服務進入了有組織、有秩序的階段。這就意味著志愿服務也進入高校,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及其蘊涵的高尚精神認可,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越來越多,志愿服務領域也越來越廣。高校學生志愿組織作為志愿服務的主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志愿者作為志愿組織活動重要的人力資源,它的管理成果直接影響到志愿組織管理的成功。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實施以后,志愿服務日益廣泛發展,全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知程度已大大提高。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這些都說明,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志愿服務工作已放在黨政工作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考慮,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一 高校學生志愿組織管理的現狀
志愿服務幾乎是每個文明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付出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不以獲取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和社會福利事業而提供服務的一項活動。這一概念既包含地方和國家范圍內的志愿者行為,也包含跨越國境的相互的和國際的志愿者項目。志愿服務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福利事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它是每個國家和聯合國進行人道主義援助計劃、技術合作、改善人權、促進民主與和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服務突出表現在非政府組織、專業協會、工會和其他民間組織的活動中。許多社會運動,如在地震救援、大型運動會服務等領域,都主要源自于志愿者的幫忙。
目前,國外志愿服務活動開展得十分活躍。志愿服務正以其別樣的社會效益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很多國家的志愿服務活動起步早、規模大、社會效
益好;它們在國內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良好的社會聲譽,已逐漸步入有組織、有規范和有系統的軌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運行機制和國際慣例。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國家加強公民德育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有效形式,志愿服務事跡幾乎家喻戶曉,志愿服務精神為大多數公民所接受,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已成為廣大公民的自覺行動。如1998年,美國約有1.09億成年人參與了志愿者活動,56%~62%的婦女每周奉獻3.4個小時、49%的男人每周奉獻3.6個小時從事志愿服務活動。
二 高校學生志愿者管理的問題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志愿服務志愿者隊伍逐漸壯大,志愿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志愿服務的社會作用和影響逐漸加強,志愿精神得到大力宣傳,志愿服務觀念慢慢深入人心。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局勢下,我國的志愿服務還有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問題的背后隱含著許多阻礙志愿服務向更高層次邁進的因素,需要我們重視。高校學生志愿服務現在還處在初級階段,實際操作中存在一些具體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1.社會對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認同和理解
我國廣大人民對志愿者及其活動還不是很了解,不能理解志愿服務的作為,不尊重志愿者的目的、任務和價值等。實際行動中,校內外普遍對志愿服務的定義和內涵都不太明確,經常在志愿服務組織時出錯,把志愿者當成廉價勞動力。
2.志愿服務的管理和制度建設方面有待加強
第一,志愿組織服務的社會位置、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權利與義務關系等方面都沒有明確的范圍和管理。第二,志愿組織服務的保障機制還不完善,物質保障和法律保障還很欠缺。第三,志愿組織服務的獎勵制度還不能及時實行。獎勵有兩種形式:精神獎勵和物質獎勵。從一定意義上看,志愿服務是不可能有物質獎勵的,所以精神獎勵就會顯得舉足輕重,但在實際生活中志愿者不僅得不到物質上的滿足,就連精神上的滿足也是很難實現的。
3.從主觀的方面看,志愿服務組織自身建設或多或少存在問題
盡管高校里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人數很多,但是沒有統一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指導、培訓,導致志愿者水平良莠不齊,很多志愿服務活動都是保持在自發階段而不是自覺階段。由于受到專業技能的限制,高、精、專的專業化志愿服務還不夠,使得高校志愿者的活動形式沒有特色。有的志愿服務重在形式,為了名利、獎勵等才參加活動,嚴重影響了志愿者的形象,有些本來善意的行為最后卻成為受助對象的困擾、包袱。
三 高校學生志愿者管理的對策
高校志愿組織是作為我國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的新的歷史時期產生的新事物。雖然它剛起步,但足以證明高校志愿組織服務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符合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符合當代青年實現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相結合的特點,對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迫切需要加強、加大對高校學生志愿者管理對策的研究,努力解決阻礙其進一步發展的一系列問題,盡快讓其邁上規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充分發揮其蘊藏的巨大能量。
1.要完善高校學生志愿團隊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第一,加強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從政治學意義上看,志愿服務的開始標志著這個社會正在朝著一個完善、健全的社會前進。“作為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社會組織,志愿組織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來政府的公共服務作用。”政府應更多地關注這些團隊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第二,完善和規范相關的法律制度。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然而,“志愿服務立法既有助于志愿服務工作開展的長期化、規范化,又有利于在公眾中大力普及志愿服務的理念,提高志愿服務的質量。”
2.加強高校志愿教育活動的宣傳工作
首先,構建志愿者宣傳平臺,只有進行適當的宣傳,才能更好地將志愿服務活動讓更多的社會群體知曉,并借此呼吁更多的人積極主動參加到志愿服務的行列之中。其次,在加強志愿者教育活動的宣傳的同時,還要進一步積極地傳播志愿文化,讓志愿服務的理念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和每個人心里。
3.建立健全志愿者團隊工作的激勵保障機制
一是物質方面的補償。二是精神層次的鼓勵。可以將志愿服務納入大學生培養計劃,將在大學生志愿服務中表現突出的或有過特殊貢獻的大學生樹立為志愿者模范典型,把先進事跡在校內外各個平臺進行宣傳,設立專門獎項,對表現優秀的志愿者給予表彰。
4.健全高校志愿者組織的管理機制
一是做好志愿者招募工作的規劃和分析,讓每個志愿者都發揮自己的特長。二是加強志愿者步入組織后的培訓,志愿者組織應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滿足志愿者自身需求、實現自我價值。三是加強志愿者隊伍的團隊文化建設,為志愿者團隊營造良好的氛圍。
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建設和諧社會、促進時代進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發揮社會、高校、團體、個人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不斷去探索,引導大學生廣泛參與志愿服務,全面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高天瓊.論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J].襄樊學院學報,2006(6):107~110
[3]北京志愿者組織協會編著.志愿組織建設與管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
[4]陳建民主編.志愿者——法律援助在路上[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5]吳信蕾.當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最精準的技術指導。此外,在人才引進過程中,應大膽吸收高職院校的優秀畢業生作為人才儲備。在未來的工作中注重對他們的理論教學能力和實訓能力的培養,制訂完善的內部教師培訓體系,為確保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健康發展和壯大奠定基礎。
3.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的培訓機制
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的培訓機制,必須立足于現有師資隊伍的實際和未來擴充力量兩者各自的特點。于此,不妨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其中值得參考的是英國對于高等職業院校教師的培養體系中呈現的兩種模式。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教師教育學術型、師范性和技術性這三者關系難以均衡的現狀,要建立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必須重視新教師的入職輔導問題,從而使新教師向職業教師的過渡很好地銜接。
4.完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激勵機制
對比國外的水平,我國對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激勵機制應有所借鑒,不能一味地照搬普通教育的評價模式,因為按普通教師系列職稱來享受福利待遇,高職教師自身所具備的技能與技術資格在職稱評定和待遇中起不到任何作用。
上文提到,政府對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財政投入應加大,這些資金很大一部分應作為支持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福利待遇和培訓經費使用,特別是對于中西部高職院校的教師。最后,應加大與企業的項目合作和互通力度,以吸引更多來自企業的經費資助用于對師資隊伍的培訓與建設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張瓊.大學生職業核心能力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3]黃斌.深度解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內涵[J].教育與職業,2006(11):36~38
[4]國家教委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教職〔1995〕15號)
[5]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1999〕9號)
[6]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
[7]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教高〔2004〕16號)
[8]曾茜、榮樹新.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現狀與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35):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