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當今教育的重要課題。現在的中學生思維活躍,思想復雜,更增加了教育的難度。往往是“老辦法不靈,硬辦法不行”,因此教師的教育方法也應與時俱進。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促使他們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一 利用“從師性”心理,動之以情
學生普遍有“從師性”的心理特點,即對老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感。在他們的心目中,老師的形象是高大的,是值得自己敬佩的。他們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關心和信任,渴望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作為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學生“從師性”的心理特點,主動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并給予多方面的及時的教育和指導,使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
但學生的“從師性”心理也不是無條件的,它取決于老師對學生能否真正了解其內心世界,教師本人是否具有豐富的知識和較高尚的品德等方面的素養。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學生的“從師性”心理會逐漸淡化。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在外面花花世界的引誘中,一些后進生甚至產生一種“逆師性”心理。所以,現在中學生對來自教師的說教、指導,往往不是考慮內容意義,而是先考慮教師對他們的態度。他們如果覺得教師的態度哪怕有一點點厭惡、嘲諷、不耐煩,就會表現出執拗、冷漠甚至對抗情緒,這就造成了他們接受教育的心理障礙。這一心理特點在后進生中顯得尤為突出,由于他們經常得不到好的成績和評價,因而灰心喪氣和自卑,對老師抱有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然而每個學生都很期望得到老師的愛,教師如能真誠相待,尊重、關心、理解、愛護他們,他們在心理上得到一種安慰、滿足,就會對老師產生親切感,樂意接受老師的教誨。師生之間心靈溝通了,形成一種愉快、和諧的心理氣氛,學生就會把教師當成最可信賴的人,愿意向教師敞開自己的心扉,由此產生爭取進步的心理。如學生魏××,思想道德一般和學業成績低下,整天無所事事,上課多數時間在打瞌睡,一般教師的話他根本不聽,對家長的教育更是不理不睬,我擔任其班主任后,并沒有放棄對他的教育,主動接近他,多次找他談心,交流感情,很快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離,慢慢地他接受了我,彼此有了親近感,然后對他的教育顯示出成效。經過一學期的耐心教育,該生有了很大的進步,懂得了尊重教師和父母,珍惜學習機會,期考各科成績均達到及格以上。
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感情基礎;情感,是人際關系的調節器,是優化學生“從師性”的內在力量。在新形勢下的教育中,教師對學生更要舍得“感情投資”,動之以情,以情感人,以保證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 加深“學生感”認知,曉之以理
“學生感”即學生意識,是學生的基本心理特點,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時代新人。為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能簡單粗暴,要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加深他們的自覺意識,保持一股積極向上的動力。
在對學生的具體教育中,應以正面教育為主,樹立先進和好的典型,使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要堅持用正確、積極、向前看的思想觀念教育和引導學生,幫助他們明確前進的方向,確立正確的觀點,堅定積極的信念,養成良好的習慣,把約束學生的不良傾向、錯誤言行的糾正放在輔助地位。學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他們才會以自尊自愛來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心理在呵護中健康發展。
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也有了一定的閱歷,對真、善、美已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豐富、復雜、易變的精神世界又容易使他們感情沖動,不分是非,甚至參與趣味相投的非正式群體活動,對這部分“學生感”幾乎蕩然無存的學生,要善于尋找其閃光點,使其看到自身的價值,揚起希望的風帆。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再差的學生,也有閃分散光點,關鍵是作為教育者能否及時捕捉和利用。人是在鼓舞中成長的,偏常生尤其需要及時表揚,給他以精神力量。如有一次學校舉行田徑運動會,偏常生俊×帶傷參加3000米比賽,以堅強的毅力榮獲第一名,為班里爭了光。我在班會上及時表揚他,稱他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是值得全班同學學習的,同學們致以熱烈的掌聲。事后,他建立了自信,樹立了榮譽感,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學習和表現煥然一新,形成了積極向上的心理。
三 強化“集體觀”意識,導之以行
讓學生明白人離不開“集體”,小至班集體,大至民族、國家,總是有歸屬性。我注重班集體的建設、尊重和愛護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讓學生充分發揚主人翁的精神,為班級建設出謀劃策,讓每一個學生在集體的溫暖中發揮聰明才智。如鄭××缺少父母之愛,他自小由外公、外婆撫養長大,平時很少說話,喜歡獨來獨往,在班里也沒有朋友,常因小事與人鬧矛盾。我接近他、關心他,把老師的溫暖傳遞給他,經常帶他到籃球場上與其他同學一起打籃球,其性格逐漸變得開朗起來。他給我的短信中寫道:“感謝老師!在籃球場上我結識了很多的朋友,內心不再壓抑了,打籃球讓我找回了快樂,我保證熱愛班集體,努力學習!”
總之,中學階段正是青少年心理逐漸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要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就要有良好的社會和教育環境。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成為學生的表率。在具體的教育中,“情”“理”并舉,“嚴”“放”同施,學生的心理一定能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