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生活變化日新月異,小學生周圍的一切急劇變化,寧靜的小學校園也越來越熱鬧,現在的小學生承擔著比父輩多得多的心理壓力,那么,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結合本人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經驗,談談體會。
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科教育教學結合起來
學校教育工作具有雙重性,一個方面是“教書”,另一方面是“育人”。過去,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大,教學只以傳授知識為主,培養的學生存在著嚴重的高分低能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對人才的規格、人才的素質有了新的要求,國家的教育方針也做了根本性的改變,由“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推進實施素質教育。而“素質”是指人在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人的思想、知識、身體、心理品質等。所以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水平和身體、心理素質,培養勞動技能的教育,是以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所以說,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和難點,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薄弱環節,應該將其納入到學校教育的范疇中來,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理解了素質教育的內涵,才能不斷完善素質教育的體系。
二 把心育和體育有機結合起來
育體就是對學生進行身體的培育;育心則是在學校體育中結合不同內容和形式的體育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及心理素質的培養。
增強學生體質;掌握體育、健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既是我國體育教學的根本任務,也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必須得到重視。過去除意志品質與集體主義精神外,對其他目標提得很少。而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現代人必備的心理素質的培養開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視。特別是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心理素質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被單獨提出來,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同時也給學校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當前我國教育的目的是為將來培養現代化人才,現代人所必備的心理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意志堅強、沉著果敢;有較強的競爭、創新意識和能力;有團結協作、開拓進取的精神;有較強的自我控制和心理調節能力。而體育對這些素質的培養有著特殊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內容與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學校體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幾方面:(1)要把育體和育心緊密地結合起來,這種結合應是有機的,而不是附加的;是和諧的,而不是生硬的;是確有成效的,而不能是形式主義。(2)要充分認識到學校體育對受教育者心理素質的培養不是自然而然的,必須通過教師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有措施的教育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3)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必須結合學校體育的具體實踐內容、方法、形式和學生的實際需要來進行,不能游離于實踐之外,去孤立、教條地說教。總之,只有把心理素質教育貫穿于每一次體育教學活動中,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三 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擴展到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去
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遺傳基因的影響,又有后天的養成。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家庭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每一個家庭的文化層次、經濟基礎、生活習慣、教育方式的不同,也會導致一些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就像把每一顆種子分別栽到不同的環境里,長出的苗自然也會參差不齊。因此,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脫離了家庭和社會,就是孤立的教育,是行不通的。所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與家庭和社會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家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該主動搞好配合和必要的輔導。由于家庭間的文化層次不同,部分家長對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出現了父母因工作忙,而很少顧及孩子的學業和心理的變化;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隨意剝奪孩子的自由,使學生長期生活在家庭成員的多重監督之下,造成孩子在家庭中的壓力太大,在他們不堪重負的時候,就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抑郁、孤獨、厭學甚至欲離家出走等心理疾患,嚴重地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學校就應該組織力量,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家長會或家訪的機會,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資料,以講座、交談等形式,向家長傳授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識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分析“病情”,設計治療方案和有助于學生與家庭成員間情感溝通的“雙休日”計劃等,同時通過家長了解學生的表現、分析行為,做到防微杜漸。
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影響著人類的精神狀態、文明程度和社會的團結與穩定,影響著人們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反之,社會環境又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心理素質的發展。青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有著很強的可塑性。古代,孟子的母親為使孟子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攜子三遷家址。古人尚能做到如此,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就更應該給下一代造就一個人際關系良好、環境優美的學習環境。例如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夏令營的其他校外活動,組織學生到工廠的車間、農村的田野去體驗生活的美好和社會中的人際關系,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熏陶,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校、家庭、社會的“三結合”教育中去,使他們處處得到關心,時時受到愛護,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創造性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最終為祖國的經濟建設培育身心健康的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之,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在改革新形勢下的需要,它注重全體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