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位仙人在把一塊石頭點成金子后,問身邊的一群孩子想要什么,多數人選擇的是要金子,而其中一個孩子在經過思考后,卻大膽地提出要仙人點石成金的那根手指。這個故事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善于尋找問題,從而養成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好習慣,在突破一個個的問題中,找到那根點石成金的“指頭”呢?我想“形成問題”教學法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所謂“形成問題”教學法,是師生在探究課堂知識的過程中,以發現問題、一次形成問題、解決問題、二次形成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首先明確學習目標,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學教材,通過教師點撥,師生互動,在學生初步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活學活用,舉一反三形成自己的問題并進行互助解答,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這個環節是學生充分展現個人才能的空間和舞臺,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關鍵,是整節課的“點睛之筆”。傳統教學中的小結由教師來完成,課堂小結不應該只是簡單復述一節課的主要內容,而是學生一次極好的自我反思機會,這種自我反思的過程是一次思想升華的過程。教師在這個環節上做好了,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于“形成問題”教學法這種教育觀點,從古至今,從中到外,都有提及。從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莊子的“方法論”,到古希臘大教育家蘇格拉底的“問題法”,都有過探討和研究。而我國新教育理論認為:理想的教育模式,是讓學生自學、自問、自答,使課堂充滿活力、情趣和智慧。讓學生在形成問題中答疑解惑,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收獲成就感、滿足感和喜悅。
關于“形成問題”教學法,在實踐運用中要重點做好以下四個環節:
第一步:目標導航展示,分層突出重點。這一環節教師應注意三個問題:(1)制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要從教學大綱出發,認真鉆研教材,圍繞教學重點,借助有關資料,提前批改學生的預習作業,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而定。(2)制定的學習目標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制造教學興奮點。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唯有新鮮的事才能給人刺激、令人關注和興奮。目標有新意、有針對性,使學生處于興趣盎然、思維活躍的狀態中。(3)目標可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定位、拔節提高、綜合拓展。課時總目標與知識點分目標區別開來,總目標用多媒體課前展示,分目標在具體授課中以小黑板、小卡片的形式實時展示。
第二步:學生自學探究,讀懂領悟教材(第一次形成問題)。目標明確后,學生可采取自學、互助、合作等探究模式學習教材。自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對教材做筆記,用鉛筆對重點內容“劃杠”,對不理解的內容“打問號”,把不懂、不會、不理解的寫清楚,第一次形成問題。其間教師要巡視課堂,巡回指導,檢查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及時解答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點,并引導學生敞開思路,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時,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及時調整下一環節中重點講解的內容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第三步:教師點撥指導,突破重難點。這一階段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和掌握的課堂信息,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和難點知識進行精心點撥,針對學生理解難度較大的問題、教材的關鍵點,再進行重點講解,以確保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為了充分地解答學生所形成的問題,教師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沒有的有關材料,一方面豐富課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從中體會所學知識,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四步:學生理解回顧,知識匯總盤點,學生第二次形成問題。這個環節是“形成問題”教學法的重中之重。初中生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獨立的愿望,自我意識較強,容易沖動。這一環節正是為滿足他們渴望獨立的愿望和自我成就感而設置的。通過目標導航、自學探究、教師點撥等環節,學生在頭腦中產生了新的觀念、問題和思想,急于表達和展示,這時,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實現角色轉換,把課堂交給學生,采取小組賽、擂臺賽、互助組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形成的問題和想法,教師鼓勵性地評價學生形成的問題及答案,以此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求知欲,大大改善和提高課堂的學習氣氛和學習效率。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