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化,關鍵在于實施啟發式教學。探究分析法是進行啟發式教學比較有效的手段。探究分析法,是探討法、深究法和分析法的總稱。嚴格來說,探討、深究、分析法是一個教法系統。它們是有機結合、環環相扣的三個環節。本文結合具體教學實例,從探討法、深究法、分析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展開具體論述。
【關鍵詞】閱讀教學 探究分析法 探討 深究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099-02
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化,關鍵在于實施啟發式教學。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其要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夠逐漸自求得之,而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葉圣陶先生全面總結了啟發式教學的經驗,揭示了啟發式教學的規律:教師啟發引導,讓學生自求得之,形成自己的讀書能力。探究分析法是進行啟發式教學比較有效的手段。探究分析法,是探討法、深究法和分析法的總稱。嚴格來說,探討、深究、分析法是一個教法系統。它們是有機結合、環環相扣的三個環節。探討是深究的基礎,深究是分析的必要環節,而分析又為深究、探討提供理論支持。
下面結合課堂中的一些實例,談談探討、深究、分析法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 探討法
探討法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位置上與其一起評論,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這過程中,應切實放手讓學生去討論,教師只充當導師的作用。教師不要擔心學生的課堂討論會影響教學進度,或擔心學生不能按自己的意愿來解決問題。試想,把全部答案傾灌給他們,在學生看來豈不成了學習的包袱?而如果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來完成,這樣的學習過程卻是一種樂趣,一種自我肯定的勞動。何樂而不為呢?
在教學《曹劌論戰》中,用探討法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前,我設計了三個供討論的問題:(1)曹劌為什么要請見魯莊公?(2)為什么曹劌說“可以一戰”?(3)談一談“既克,公問其故”的作用。布置討論后,學生各抒己見,而且提出的見解頗有道理。現摘錄一例為證。如一個學生答道:“曹劌請見的原因是:(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2)‘齊師伐我’,國難當頭;(3)他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認為國難當頭匹夫有責,為國效勞定當挺身而出。”他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不但從客觀上回答了請見的必要性,又從主觀上回答了請見的必然性。不局限于字里行間找現成答案,更從深層去思考,去發現本質的原因。這些問題的解決并不是其一人的勞動,而是學生們經過討論總結出來的,是集體智慧創造的結晶。學生經過討論領會了文章之“形”,更深刻理解了文章之“神”。
二 深究法
學生喜歡就課文里的一些疑難問題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并希望得到教師的指點和肯定。教師在授課中適時地就某些疑難問題進行深究,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能鞏固學習效果。語文除了工具性特征外,還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的內容總是豐富多彩的,很好地利用這個特性,語文教學就會生動活潑、生機勃發。
所謂深究,一是對學生自身提出的重要問題讓他們進行深入思考;二是教師就某個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科學誘導,使其進行橫縱聯系、綜合分析,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教師應選擇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深究,培養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和養成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
如在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時,就學生提出的“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的說法是錯誤的。我請他說出理由,他說:“從課文中,‘自云前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說明這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根據進化論,人離開了社會就不能與社會同化。像印度的‘狼孩’,由于一出生就與狼為伍,結果其行為、動作、表情和智商與狼相差無幾。‘狼孩’是與狼同化的結果。何況文中提到此處是與世隔絕的地方,而‘男女衣著’怎能‘悉如外人’呢?”他的回答不無見地,而且考證還相當精細、嚴密。
深究不單指在個別小的問題上,也可以在一些大的復雜問題上進行深究。課文的語言風格、語句意境、思想內涵都是值得思索的問題。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語言優美、思想活力勃發、結構別致的文章。教師應指導學生尋找它成為“美”文的深層原因。試提出幾個關鍵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1)文中疊音詞運用如何?(2)結構相似的詞、句運用如何?(3)長句、短句運用如何?(4)這些因素對文章有何影響?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們經過深入思考,答案雖不是很準確,但足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深究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選擇有意義和一定難度的問題,以適當的方式提出。教師要對學生的研討結果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指出其中的優缺點,并加以補充、完善。深究過程不能流于形式,關鍵要落實到書面上。也只有這樣,才能鞏固深究效果。
三 分析法
這里的分析法不是指純粹的教師分析課文,而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分析探討,深究的得與失及其原因。研討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困難,致使學生得出錯誤結論或思路堵塞,這時就要求教師在研討后立即幫助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有針對性地指出癥結所在,疏通思路。分析法的一般模式是:發現問題→歸納、總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的及時歸納、總結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應善于發現研討中出現的問題,不然分析就沒有目的和對象。
如《孔乙己》是《吶喊》里的著名短篇小說。學生也非常喜歡研讀這篇小說。特別是對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學生們可以說是鉆研透了的。但是,在研討中還是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對“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的理解,有學生卻認為“站著喝酒”并不能說明孔乙己經濟拮據、貧困潦倒、地位低下。如果他一向都這么喝酒,這種現象是不足為奇的。可以理解為孔乙己站著喝酒是一種習慣行為,穿長衫最多也只能說明他衣著與眾不同,性格怪異。學生做出這樣的結論,是其主觀分析過程所決定的。產生這樣的理解,有著一定的代表性。不能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教師不僅應肯定他積極探索的一面,還應指出其不足的一面,進而幫助學生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歸納,并指出:篇首曾交代“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多是短衣幫”“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這些鋪墊是突出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基礎。文中又交代“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后面還交代“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從課文的前后聯系及課文內容的因果來看,孔乙己確實是貧困潦倒、地位低下,同時是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文弱書呆子。通過前后聯系和對比的分析,學生們對孔乙己性格特征的理解更深刻,對小說的社會性、思想性也有重要的認識。分析時要堅持幾個原則:(1)針對性原則。要針對某個重要疑難問題進行分析,不能事無巨細而面面俱到,不著邊際。(2)必要性原則。分析的問題一定是學生迫切需要研討解決的,不能不分主次和詳略,用“填鴨式”和“灌注式”。(3)條理性原則。分析過程盡量多地讓學生參與,教師進行邏輯性指導,力求把問題分析得準確、透徹,教師還要把學生凌亂的分析結果加以歸納總結,使分析更簡練。
分析過程要打破常規程式。囿于以往方法,將會使分析落入舊套路,變成為分析答案而分析。教學貴在讓學生參與,敢于放手讓學生主動來學。如教學順序,分析過程不一定按篇首到篇尾進行,可根據分析問題的需要,靈活調整,做到有的放矢。
探究分析法,最關鍵的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讓學生主動探討,進而分析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特別重視與學生的溝通,注意信息的反饋,及時與學生探討疑難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運用探究分析法,達到閱讀教學方法的優化,最終實現語文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韋志成.現代閱讀教學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毓新.唱好主角 提高效益——閱讀課實施實驗稿《語文課程標準》的幾條建議[J].甘肅教育,200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