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很多地區的歷史科目的中考形式改為開卷考,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面對中考形式的改變,初中歷史老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過去的以記憶、背誦為主的歷史課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當前,歷史課堂的教學策略主要是: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注重培養創新能力、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
【關鍵詞】導入技巧 歷史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103-01
一 先聲奪人,注重導入技巧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每節歷史課的開頭,都是照本宣科,平鋪直敘,毫無創新,學生會產生厭倦的心理,甚至會成為一部分學生的催眠曲。因此,歷史課堂講究導入藝術,在上課伊始,就牢牢抓住學生的思維。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上課就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生就會主動地、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教學互動中。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及結果”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2008年11月11日,時任法國總統的薩科齊和夫人布魯尼在凡爾登附近的都奧蒙紀念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90周年的紀念活動。一戰紀念儀式通常在巴黎舉行,但法國總統薩科齊卻把一戰結束90周年紀念活動的地點改在法國東北部的凡爾登,為什么呢?凡爾登戰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著怎樣的地位?這一問題的導入,頓時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學生很快投入到書本學習中。然后我在黑板上列出幾個知識點,學生很快了解了這次戰役的背景、地位、結果以及對作戰的影響。在同學們了解了這些問題后,我繼續追問:“第一次世界大戰出現了哪些新科技,對社會的發展是促進還是阻礙?”這樣,整節課下來,使學生從“要我學”轉為“我要學”,這些富有趣味和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因此,歷史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精心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覺到歷史課堂生動有趣,從而不知不覺地喜歡上歷史課。
二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學相長。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指導人或鋪路人。很多中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用情感來支配理智。常常有一些學生喜歡上一位老師,從而對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特別感興趣,那他所教的學科學生也一定學得好。因此,在課堂內外,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尊嚴和存在價值。學生才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同時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學生的需求,不要對學生的所作所為一味地責罵,而應對學生的微小進步給予肯定與鼓勵。在學生學習或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及時給予精神支持和物質的援助。如我所任教的班級有位學生上課總是睡覺,我提醒了幾次,但下節課還是老樣子。我把他叫到辦公室,本想責備一番,問他為什么這樣對待自己的學業。剛開始,他什么也不說。于是,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也許你違紀是有原因的,說給老師聽聽,也許我能幫上忙。”說完,我倒了一杯水給他喝,也許老師的真情打動了他,他說:“最近父母在鬧離婚,我都沒心思學習。”經過交談,我幫他樹立起了戰勝困難的決心。因此,要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要給學生以尊重,在平時的談話中,教師給學生一杯水、一句關懷,都會讓學生感到老師的關懷,從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三 知識系統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
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究其原因,是因為歷史是培養人思維能力的重要學科,人們通過查閱歷史資料,分析信息主動探索,有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以史為鑒,對以后參加工作處理問題時把握方向是有好處的。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程及結果”的講述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戰爭的進程、結果,很多同學都能做到如下的總結:(1)三條戰線:東線:俄軍——德、奧匈軍;西線:德軍——英法比軍;南線:奧匈軍——塞爾維亞軍。(2)凡爾登戰役:時間:1916年2月;特點:戰爭激烈、傷亡慘重;影響:戰略主動權轉向協約國,并把以上的知識以圖表的方式進行歸納。學生自己領悟教學內容的效果比教師在講臺上講解的效果更好,有利于學習的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四 設置疑問,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提出一些有爭議性的疑問,引導學生去討論、探究。學生有疑問,才會努力去求證。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英國的戲劇家莎士比亞也曾說:“適當的疑惑,被稱為智慧的火炬。”這些疑問能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專注于探索問題,從而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如“人類能否避免世界大戰的爆發”“西安事變中該不該殺蔣介石”等問題,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探究。學生們個個興趣盎然,熱烈討論。教師也可以適時給予點撥引導,擴展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生去查閱相關材料。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而且還提高了探究能力和實踐素質。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效率的高低取決于教師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讓學生樂學,這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