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具有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有賴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和提高。在地理教學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更新觀念 師生關系 鄉土教材 知識遷移 地理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113-01
一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時代在前進,教育理念、教學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在過去,推崇師道尊嚴,教師在課堂上有絕對的權威,教師主導著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課堂的“導演”也是“主演”,學生充當“觀眾”或“配角”。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教師掌控著整堂課的發言權,進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同時,師生之間存在一道鴻溝,除了知識的傳授,很少有其他方面的交流。長期以來,造成很多學生學習熱情不高,逐漸產生厭倦心理、抵觸的情緒。特別是地理科目,在很多學生和家長的心目中是次要的科目。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更新觀念,重新進行角色定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探索。
如我在介紹世界人種的分布與特征時,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山區學生的所見所聞不如城市的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其他人種,甚至沒見過。但現代網絡發展很快,很多學生能說出白、黑、黃三大人種的基本特征。這時,有一位學生舉手提出:“老師,白種男人身上長滿了體毛,女人有嗎?”這突如其來的問題,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哄堂大笑,作為地理教師,我無法回避,更不能指責這位學生。為了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我思考片刻后說:“是否長體毛是針對男性而言,不管是黃、白、黑種人的哪一種,女性除個別部位外,一般是不長體毛的。”這個回答不是很完美,但是我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結合實際,靈活應用
在教學中,我盡可能地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理論聯系實際,靈活應用,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
如教學“潛水”這一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潛水”的概念和特點,我帶領學生參觀本校的井水,并提出問題:(1)為什么夏季井水多,入秋以后井水少?(2)為什么有時井水的水質會變差,并且有臭味產生?有的學生自然而然會想到夏季降水量多,滲入地下的水量自然增加了,所以井水多了。秋冬季節,降水量少,地面蒸發較多,井水缺少補給,逐漸減少。潛水是埋藏在第一個隔水層上的地下水,受外界影響較大。由于本地畜牧業較發達,大部分排泄物經地表滲漏而使水質變壞,所以有時會有臭味產生。結合實際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從而有利于學生形成地理觀念,提高學習地理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比起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更有效果,更有說服力。
三 結合鄉土教材,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將課本中的一些知識結合學生的實踐情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有利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新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地理情趣。
如講解“我國季風氣候顯著”,我改變教材原有的格局,從學生最熟悉的環境開始,提出問題:“我們學校的房屋是朝向什么方向的?房屋朝向哪里最適合居住?”多數同學能回答:“坐北朝南最好。因為本地氣候在夏季主要刮東南風和西南風,冬季剛好相反刮西北風和東北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大氣的運動,我進一步引導學生:“風的吹向與水一樣,是由高氣壓吹向低氣壓。在夏季,海洋的氣壓高于陸地,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壓,在陸地上形成亞洲低壓或印度低壓,因此由海洋吹向陸地。冬季剛好相反,陸地的氣壓高于海洋的氣壓。在陸地上形成了蒙古和西伯利亞高壓,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風從陸地吹向海洋。在夏季時,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因此降水較多,而且夏季太陽高度角最大,冬季則相反。”歸納總結以后,學生明白了本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氣候特點。這樣結合本地的氣候實際,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有了較好的掌握,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又如,在講解到發展旅游時,結合本地的福建土樓,提出如何發展旅游業,增加農民的收入,改善農村環境,完善相應的旅游配套設施。結合本土實際的教學讓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學習效果特別好。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作為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學習氣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在課堂中,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結合鄉土教材,鼓勵學生學以致用,不斷探索,立志為家鄉建設而努力學習。這樣才能有效推進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