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感”是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數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無論是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還是在生活中,“數感”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要學好、用好數學,就應具備良好的“數感”。小學是學習數學的起始階段,也是培養“數感”的最好時期,從小學時期開始培養良好的“數感”,不僅會對數學的后繼學習產生重要影響,而且會對人的終生發展產生極大的益處。本文主要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進行了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數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1-0141-01
《課程標準》中是這樣描述“數感”的:“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通俗而言,“數感”就是對數的感覺,是人們對數的直接感知能力。筆者認為,小學階段學生剛剛接觸數學,是培養“數感”的最佳時期,那么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感”呢?結合教學實踐,本人談幾點看法。
一 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具象感知中培養“數感”
數學是對具有數量關系的事物的抽象。小學生在剛剛開始學習數學時對數的感覺是抽象的,如果單純地讓學生從課本上學、寫、背、算,是很難具體、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學習數學時,可以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具象感知中舉步培養起數感。如在教一年級的小學生認識數時,教師可以把小學生感興趣的具體事物引入課堂。現在很多小學生都喜歡看動畫片,教學中我就投其所好,制作了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很多頭像,建立數與物在量上的聯系。教學簡單數量運算時,我也運用這些頭像進行結果展示,讓學生在現實背景下充分感受和體驗,使學生更具體更深刻地把握數及簡單運算的概念,逐步建立起“數感”。
二 讓數學回歸生活,在課堂上創設真實情境培養“數感”
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是為了在生活中更好地應用數學,也只有把數學運用到生活中,數學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時,應還原數學到生活中,讓學生從生活中的數學開始培養“數感”。如在教完“6的口訣”時,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題目:猜猜我的年齡。我先在黑板上畫出七排小蠟燭,每排6只,然后告訴學生我的年齡就隱含在這些蠟燭中。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有的學生猜是一行蠟燭數,數后發現是6歲,自己都笑了;有的學生猜是三行蠟燭數,數后發現只有18歲。這時有個學生充滿信心地站起來大聲說是四行蠟燭數,大家一起數了是24歲,答案還是不正確。我提示說小了,還差一點。學生們似乎心領神會,大聲說是5行。我們共同數了一下,5行是30只。當我宣布正確年齡正是30歲時,學生們一陣歡呼。就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創設真實生活情境,逐步培養學生的數與運算“數感”。
三 變學為用,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培養“數感”
學習數學最終是為了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的,而不是單純為了計算而學習。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變學為用,更容易培養學生的“數感”。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系,引導學生學會將一個現實問題轉化成一個數學問題,學會用數學的方法和數學的觀點處理現實問題,從而建構與具體事物相聯系的數學模型。如在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老師正在裝修房子,80平方米的地面要鋪瓷磚,長10米、寬8米,瓷磚有60×60和80×80兩種選擇,請同學們幫助老師設計一下:用多大尺寸的瓷磚節省?共需要多少瓷磚?因為這是一個熟悉的實際問題,學生們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幫老師解決問題,所以全班同學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有苦思冥想的,有激勵討論的,還有拿出尺子畫圖計算的。總之,在解決問題的驅使,現實問題被“數學化”了,這既有利于學生學好數學知識、又增強了學生的“數感”。
總之,“數感”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教師能夠灌輸的,它是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斷歸納、總結和沉淀的結果,教師唯有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用數學眼光審視問題,并最終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那么,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數感”才會逐步形成。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教師把握小學這個好時期,培養小學生們良好的“數感”,使其因為良好的“數感”而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羅玉華.數學課程改革中的“數感”[J].教育探索,2008(9)
[2]陳玉敏.小學生數感培養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6)
[3]吳松.新課程理念下關于數感及其培養的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