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燈光映照浩繁的書籍,猶如堆滿倉庫的麥穗,拾起
任何一枝,都能感到大地的體溫。
我在書籍與書籍間猶豫,像干渴的人,猶豫該從哪條河里汲水,
一條河流告訴我,仁與愛,孝與恕,曾讓人類得以延續
另一條在說,理性與公正,給中世紀的黑暗帶來過光明。
眾多的河流鼓蕩而來,分明有太多的圣哲在河岸踏水而歌,
我看到春日之氣連綿,孔子和弟子在《詩經》里歌詠,夫子
對著浩瀚的流水感嘆光陰,對禮崩樂壞滿懷憂慮;
而汨羅江畔,形容枯槁的三閭大夫倔強現身,
當孔夫子一再被拒之門外,
漁父卻告訴屈子,“入其流而揚其波”,你怎么不投身而入?
西方的圣哲高鼻深目,在黑夜中席地而坐,開始討論
契約與自由,要讓紛擾的人世窺見永恒的光芒
而更智慧的頭腦,已超越世俗的引力,仰望頭頂的星空。
我慶幸身為人類的一員,身邊有他們相伴,饑渴時
擰開水龍頭,濤聲就傳過來,讓我得到雨露般的滋潤
午夜的書房里,我把《四個四重奏》和《李太白集》放在一處,
是不是意味著長江水和泰納河流到了一起?而佛經
與《圣經》《老》《莊》并列排放,是不是又象征人類的思維
無邊無際?(河流會不會淹沒了自身?這,值得思慮)。
時代的大潮已流到下游,我們又能不能逆流而上,另辟蹊徑?
先賢們早就這樣做過,他們移花接木,開源節流,作心臟的
搭橋術,譬如魯迅用毛筆寫下《摩羅詩力說》,而王國維
用分析法研究宋元戲劇。
唉,共飲一條命運之水,我們何必非要爭一個早晚,和彼此
我感興趣的是,這條文明之河是否最終匯流,將流向哪里?
更大的外太空,有不有更高的智慧將我們窺探,對我們的鄙陋
嗤之以鼻?太復雜了,午夜的頭腦在醞釀風暴,
我真的累了,想要休息。但我知道,即使閉上眼睛,
在聽不到看不見的地方,河流也仍在泛濫不已,而且它的水面
將更加浩大,越來越無邊無際。
2012年7月,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