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培成的畫講究“舒適與美感”,輕松、優雅、現代,讓人想到馬蒂斯把藝術比作“安樂椅”的名言?!笆孢m”感是說它們不沉重,沒有悲劇性的痛感,沒有正襟危坐的枯燥說教,不把黑暗、罪惡、丑陋、暴行拋向觀者,也不讓觀者承受尖銳社會政治主題的重負,無論題材內容或形式表現,都讓人感到一種休閑式的快慰,有意趣的舒適。“美感”與“舒適”相關聯,是說作品雖然借鑒了現代藝術的某些經驗,獲得了鮮明的現代感,但沒有脫離古典藝術的和諧、優美原則,沒有從“審美”跨越到“審丑”,轉而去追求非理性的原始、怪異、神秘、視覺暴力、極端個人化表現等等,如張培成自己所形容的,沒有把作品變成“一條破牛仔褲”。
這種講究“舒適與美感”的藝術,與上世紀80年代的潮流很不同。那時候,人們追求現代,追求個性解放、個體自由和藝術的精英性,作品充滿了政治激情、理想主義和批判性。9O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發展,城市中產階層迅速成長,人們變得務實,追求個人利益成為重中之重,激情和理想迅速淡化,消費性的大眾文化崛起。
包括中國畫在內的各類藝術都進入市場,向消費需求與消費品質靠攏。作品或者追隨市場,完全成為消費性的、裝點生活的大眾藝術,或者介于大眾藝術與高雅藝術之間,尋求二者的平衡:純藝術或曰精英藝術漸趨衰微。所謂藝術的“現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適應這種消費時代生活的特性。上海雖已不是中國畫的中心,但上海中國畫對這一轉變卻有鮮明的體現,如追求新穎變異但保持著精致,決不獷悍粗野;適應中產階層趣味但也強調自己的獨立個性,力求做到傳統與現代、市場目標與藝術目標的兼容。張培成作品的舒適、平和、鮮艷、雅稚諸特色,正以他自己的方式體現了這一時代性的地域特質。
8O年代以來的新潮美術和中國畫革新,追求藝術形式的多樣化和“本體化”?!岸鄻踊笔紫仁且黄?0年代以來寫實藝術的一元化局面,引入種種非寫實藝術:“本體化”是強調形式語言本身的價值,改變只重視內容思想而忽視形式語言的傾向。于是有抽象、原始、平面構成、材料革命、無筆制作等等的提倡和實驗。張培成在中央美院國畫系進修的時候,盧沉教授曾提出“從寫實模擬中解放出來”的口號,并率先開設了“水墨構成”課。到9O年代,突出平面構成而弱化寫實描繪的國畫家已經很多,張培成的構成追求有什么特殊之點呢?在我看來,首先是特寫式取景——人物多畫半身或大半身,動物、什物也平置于同一景觀,這就意味著把所畫對象全部拉到近景,按照形式法則而不是科學透視法則安排它們的位置。其次,是造型和色彩的構成化,包括形體、結構、色塊配置等,都依照構成的要求加以歸納或分割;第三,是對這些構成的某種隨意化處理,用畫家自己的話說是“似乎漫不經心的構成”。繪畫創作強調情感和直覺,但空間建構大抵屬于理性活動,如果把握不好,極易把生動的自然性變成死板的規律性,墮入另一種公式化桎梏。“似乎漫不經心”是指在設計構成中保持感性、無意識的介入,使畫面構成顯得自然活潑。這三個方面的努力和特點,使張培成的作品脫離了寫實畫法與風格,進入了更能發揮個性、創造性的新境界。
借鑒民間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以革新中國畫,是許多畫家所采取的策略。但策略的具體運用,則人各不同。
1999年,張培成畫過一幅《與大師相會》。作品的前景和中景是不同年齡的中國農民畫家,遠景有兩位持調色板的西方大師。和這些中西藝術家在一起的還有他們的畫中人:高更筆下的土著女子,畢加索的多面體人形,農民畫家筆下的人物、花牛、花鴨、花馬、飛烏和花卉等等。這一畫面暗示了張培成要融民間藝術、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為一的想法。我把手邊的作品照片排列了—下,從中可以看出,其90年代前期的作品,畫法多勾染,造型多裝飾,色彩強烈而鮮艷,風格情調接近現代民間繪畫,典型者如《花團錦簇》(1992)、《沃土》(1993)等;此后,其畫法漸轉向勾皴結合,筆墨也更趨自由,裝飾性造型減弱,以稚拙為特點的現代變形增強,鮮艷的民間色彩變成了多樣化的抒情色調,墨色晦明多變,光、色時有交織,總的風格情調向現代藝術靠攏,典型者如《咖啡屋》(2001)、《對語》(2002)、《紅花紅果》(2006)、《勇士NO》、《藍胡武將》(2007)等。從題材看,早期作品中的農村人物逐漸消失,而完全轉向城市人物、城市生活,充滿現代城市趣味的古典人物、戲曲人物、裸女等也頻頻登場。在這些作品里,我們幾乎找不到傳統人物畫的程式化結構、造型和色彩,也很少得見傳統的規范性筆墨,更找不到寫實人物畫的造型原則和樣式,民間美術的因素亦大大被淡化了。被簡約、變化甚至分割的形,近于兒童畫的松拙筆線,近于動漫人物的平面化夸張形象,多變的色調與光線,越來越突出畫家的個性。其中,《咖啡屋》、《勇士N03》似乎代表著兩種值得重視的傾向,前者帶有濃郁的現代城市氣息,色彩繽紛而和諧;后者具有童話般的想像力,筆觸、色調和光線都趨于單純。就情調言,前者亮麗溫馨,后者古典浪漫,兩者共同的特點,是都內含著稚趣和幽默感。
張培成已形成了自己相對穩定的題材范疇、精神指向和畫法風格,標志著其藝術上的成熟。現在面對的新征程,是如何向深度拓展。“深度”在這里是指在同一題材、精神指向和畫法風格前提下的藝術深度,如語言更精粹、風格更鮮明、格調更高、精神意義更深刻。在我看來,追求“舒適和美感”的藝術也和其他類型的藝術一樣,有不同的層次。成熟是一境地,有深度的成熟是另一境地。“深度”難以言傳,但可以從作品切實的感受到。我的感覺是,像《咖啡屋》這樣貼近現代城市生活的作品,似乎有深入開掘的更大余地,當然,這需要畫家對現代城市人、城市生活有更深刻的感受、體驗與認知,需要發現和觸摸到舒適輕松幽默背后更內在的一些東西。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博士后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