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這條母親河流經陜北高原,澆灌和滋養出繁盛繽紛的民間藝術花朵。在那里,有一支由勞動婦女組成的龐大的剪紙創作群體,高鳳蓮以其鮮明的個人風格與黃河般澎湃激越的藝術氣質成為其中的杰出代表。作為弘揚、保護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藝術的重鎮,中國美術館此次將目光投向了這位從陜北熱土走來的優秀民間藝術家,全面展現其一家三代在傳承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以及當代語境下的陜北民間美術風貌。
生長于黃河岸邊的高鳳蓮,和許多農家婦女一樣,自幼從母親那里學會了剪紙,在貧苦的歲月中,剪刀成了她忠實的伙伴和抒發內心情感的工具。不一樣的是,高鳳蓮并沒有將自己囿于家庭生活的狹小天地,民兵連長、婦女主任、村黨支部書記以及全縣聞名的科學種田能手,這些令人稱嘆的經歷,顯示出高鳳蓮不讓須眉的堅強與能干。黃土高原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塑造了高鳳蓮堅韌不屈、樂觀自信的性格,也成就了她大氣磅礴、雄渾質樸的剪紙藝術風格。她的作品線條流暢,造型大膽夸張,布局飽滿、疏密有致。她大量運用組合的手法將富有深刻寓意的符號與形象統一于畫面之上,使其作品飽含原始圖騰文化的印跡和對生命繁衍的樸素祈盼。
高鳳蓮的剪紙創作題材廣泛,除自然界的花草、動物外,她對農村生活、民間習俗和戲曲傳說有著切身的理解和感受。她用手中的剪刀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凝煉于二維平面之中,方寸間即可深切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生活氣息和黃土高原上的生命華章。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高鳳蓮開始嘗試大型剪紙的創作,一大批反映家鄉風貌的作品應運而生,氣勢恢宏的《黃河魂》、婉婉道來的《陜北風情》、承載記憶的《高家圪蛤》均是此類作品的代表。自此,高鳳蓮的剪紙不再單純是農閑之時的精神慰藉,而變成了自覺意識的創作。無論宏幅巨制還是邊角花花,高鳳蓮剪紙均不起畫稿,行剪利落,一氣呵成,表現出極強的造型掌控能力。
在高鳳蓮的影響下,女兒劉潔瓊、外孫女樊蓉蓉也秉承了精湛的剪紙技藝。劉潔瓊繼承了母親邊剪邊唱的創作風格,作品渾圓飽滿,生動流暢,且善于表現溫婉優美的愛情故事;而樊蓉蓉則將傳統造型融入當代題材,直抒胸臆,創造出別樣的明快之感。祖孫三代用手中的剪刀傾訴著對生活的感悟,傳承著黃土高原上的燦爛文明。
在高鳳蓮全家的配合下,我館民間美術部的同仁對她們三位的藝術作了初步研究,結合文獻資料,形成“厚土”、“鄉情”、“傳承”三個篇章,匯集展出她們的百余幅精彩佳作。值得贊頌的是,在展覽舉辦之際,高鳳蓮率其后代將34幅重要代表作捐贈給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令我們由衷欽佩與感謝!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