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徐州市政協副主席,彭城畫派研究會會長)
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是貫徹中央和省市委關于加強文化建設決策的創新實踐,也是實施“舞動漢風”工程建設文化強市的重大舉措。更是順應徐州人民熱切推動徐州書畫建設的迫切要求。
彭城畫派作為一個藝術創作的群體,是徐州及書畫藝術家在傳承香火,啟蒙后學,創新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按照市委的要求,彭城畫派將圍繞提升彭城畫派研究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廣泛開展對外巡回展出。建立和中央、省及外地主流媒體的溝通和聯絡,做好彭城畫派書畫群眾的宣傳推薦工作。加強與外地畫廊機構的聯系和合作,設立專營徐州書畫藝術作品的經營機構,推動彭城畫派的藝術品走向市場。
強化理論研究,構建徐州書畫理論體系,堅持把書畫藝術的學術高地建設,作為研究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充分發揮徐州書畫藝術的資源優勢,搭建理論研究與交流平臺,組織開展徐州美術史、彭城畫派發展史、徐州藝術??茖W校發展的歷史研究、漢文化與研究、彭城畫派代表人物個案的研究。定期舉辦高層次的書畫學術交流研討會,系統的梳理書畫文化的資源,建立彭城畫派的理論體系。
強化人才培育,激發文化創造的活力,堅持把聯系好,服務好廣大徐州籍書畫藝術家作為研究會發展的目標和導向。整合資源多方舉措培養人才,為彭城畫派不斷注入新的力量,激發新的活力,努力探索具有徐州特色的書畫藝術的發展道路。
高云(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著名畫家)
徐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九朝帝王徐州籍,一個地方出9位帝王,還不止,有十三個。漢代的劉邦、東吳的孫權、明朝的朱元璋等等。其實徐州的美術發展也是十分了得的,從中國美術史角度看,漢美術就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徐州又出現幾個大師級人物,包括李可染,劉開渠等等。特別今天仍有許多徐州籍的畫家活躍在全國各地,也十分有影響,都是大家,如喻繼高、張立辰、程大利、趙緒成、賀成、李小可等等,不得了。徐州能出這么多畫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自然環境,二是人文環境,當然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從自然環境而言,徐州的地理位置特別突出,自古以來,徐州都是交通樞紐地區,現在還是第二大鐵路樞紐地帶,正因為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得徐州南接吳文化,北連齊魯文化,西通中原文化。這種文化的交融,使徐州這個地方形成了一種開放的包容的大氣的人文環境。而這種人文環境,我認為對一個人才的成長是極其有利的。
在這種情形下,徐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成立彭城畫派研究會,這是徐州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一件大事,因為憑借著豐厚的歷史底蘊和眾多的藝術家,為彭城畫派研究會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因此我認為今天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對徐州來說可謂正當其時。我們看徐州美術的發展,從漢畫像石到眾多美術家的出現,再到今天畫派的構建成立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甚至有個因果關系的發展軌跡。成立這樣一個研究機構,不僅有基礎,是自然而然的發展軌跡和發展必然,同時也是很必要的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手段。此外我還認為成立彭城畫派研究會也是彰顯徐州漢文化的重要舉措。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就江蘇文化形態而言叫“吳韻漢風”,以此來概括江蘇的整體文化。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諸多原因使得“吳韻”深遠,而“漢風”不彰。所以我覺得今天成立彭城畫派研究會,足見徐州市委政府彰顯漢文化的決心,同時也體現了徐州文化人的智慧和一份責任擔當。我想隨著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一定會對漢文化的彰顯有促進作用。所以我希望徐州藝術界的朋友加倍努力,持之以恒,把彭城畫派研究會辦好,也祝愿彭城畫派研究會立得住,叫得響,影響大,社會效益好。
陳傳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
首先祝賀彭城畫派經過幾次的展覽和研究的活動,現在成立這樣的一個研究會,算是有了一個常設的機構,來推徐州進文化藝術的發展,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使這個研究會不會再短期內,熱鬧以后就過去,要讓他落地生根。研究會就要有研究內容,要有一個業務范圍,展覽啊、學術活動啊、還有一個就是對于彭城畫派研究的成果的宣傳推廣也應該成為研究會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我重點想說一下這個工作方案,我覺得這個研究會,對畫家個案的研究,要有一個標準,要以專家、學者說了算。
另外徐州的民間藝術,他實際上都是在徐州的藝術家當中,發揮了很重要的影響,這些方面的挖掘和整理,乃至他的傳播推廣,我覺得都應該是我們研究會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范圍。如何培養生力軍?徐州喜歡學習美術,喜歡繪畫的非常多,這塊也能夠通過一個什么樣的形式讓他有一個聚焦點,或者一兩年搞一次活動。比如說邳州的剪紙、農民畫,現在沒人管。過去的農民畫,有人組織老百姓看墻上畫的農民畫,對農村來說很重要的審美文化的一種享受。我覺得這塊東西,著力培養本地的、本地區的各種類型的一些創作,這是著眼未來的。
從傳播上來講,要有一個網站,和各地的聯絡溝通啊,包括微信、微博,特別是微信這樣一個手機媒體,移動媒體,把這些利用起來。人和機構的配置,應該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具體的承擔的這個事的人,這是很重要的。這個人要熱愛做這件事,要有一定業務能力和文化水平,研究會只要堅持做下去,一定會把徐州美術事業發展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朱虹子(《中國藝術報》副社長、評論家)
徐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培樹彭城畫派,舉辦一系列活動,在文化界引起很好反響。以彭城畫派作為抓手,抓住了徐州文化建設的核心要素?,F在又成立了彭城畫派研究會,可以說,使彭城畫派這樣一個學術流派、學術理念,有了專門的研究機構。
畫派的打造自古就有,中外都有。西方人提出“主動打造”的概念,我覺得,這是適應時代的出現正當其時。什么是彭城畫派?起碼有幾個公認要素,一是注重生活,二是傳承有序,三是,雄秀雙兼,四是氣象包容。這是彭城畫派幾代藝術家所共有的藝術特征。
我覺得研究會的成立有很強的包容性,請來了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學者、美術史家。既然有這樣好的開端,就需要一個好的運行機制,扎扎實實做下去。處于這樣一個優越的地理位置,身在這樣一個大發展的時代,徐州文化有能力在全國打響,在全世界揚名。彭城畫派給徐州提供了極富個性的文化資源,彭城畫派研究會就是要把這些文化資源化為文化積淀,傳承下來。
田秉鍔(著名作家、文化學者)
非常高興今天應邀參加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這是徐州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在這之前,實際上,“彭城畫派”的提出有20多年了。最早的時候,也開過會,出過書,徐州市的領導也給予一定的支持。去年,徐州市文聯又重新打出“彭城畫派”的旗幟,對此,徐州市委、市政府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當時,在南京搞了展覽;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展示“彭城畫派”的實力。所以,我特別為徐州的書家畫家慶幸。
這是一種領導關注。領導給了“第一推動力”,這個力,可以使徐州市的藝術群體加速前進?;蛘咭驗榕Σ煌?,機遇不同,命運不同,在若干年后,也許從徐州的藝術群體中還會出現江蘇藝術或者全國藝術的領軍人物,這是尚未可知的。領導關注畢竟是個正能量。我認為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是件好事,而且正是時候。
近百年時間,徐州出了八個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的藝術家,如李可染、王子云、朱德群、劉開渠等先生。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過渡、在文化轉型階段實行對接最好的例證,我們可以從中國文化的傳承中間尋找他們成功的秘訣。他們無一例外地接受了外國的文化輻射,但傳統是他們的“根”,中國根基,世界胸懷,全球眼光,實現了中西合璧的完美過度。即為什么徐州這個群體成功了?劉開渠先生搞雕塑,那應該是舊雕塑向新雕塑的過渡,他是個開創人物。李可染先生的繪畫,超越明清山水而為祖國山河立傳,筆墨和意度都變化了。朱德群先生的畫,形質俱變,由具象到抽象,含不盡之意。王子云先生對畫論、畫史的把握,卓然一家。所以,在全民族閉塞的時候,他們先醒,先行,自然也就先成。別人呢,后醒、后學,自然就后成。他們是老師,別人是學生。這是個人宿命,也是時代大命。所以,一直到現在,徐州的書家畫家還在享受這些先生們的文化遺產。所以,我覺得很多現當代的徐州書家、畫家是很幸運、很幸福的。我們有一批大家前輩,應該說這些人是彭城畫派研究會主要研究的課題。
陳云崗(中國國家畫院雕塑院執行院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徐州成立了彭城畫派研究會??梢娛蓄I導對徐州文化的重視。我們都知道徐州自古就是藝術之鄉。僅楚漢時期留下的墓葬中的雕刻以及大量的畫像石藝術,即在中國的美術史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它在風格上既不同于山東武梁祠的,也不同于河南南陽的,而是粗放中有細膩,渾厚中有微巧的風格,說明古彭(今徐州)之地生活的先民們具有著獨立一格的精神。
徐州自古是開創歷史人物和孕育文化名人之鄉。劉邦、項羽起事于此,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而黃石公授兵書與張良的歷史佳話,也傳誦至今。這其中的養育于斯而關注天下的基因,也同樣傳遞到了近百年來的雕塑人身上。近一個世紀來,由古彭大地上走出的雕塑家、美術教育家等即有多位,如王子云、劉開渠二位先生不僅是現代中國美術最早的參與者,也是中國現代雕塑教育的學習者、研究者與領導者。王子云、劉開渠二位先生不僅先后留學歐洲研習雕塑,更有王子云先生領導的中國“西北文物藝術考察團”的組建與考察,為抗戰時期喚起民族文化自信與保護中國西北地區的文物藝術立下了卓著功勛!而他的《中國雕塑藝術史》,更是中國雕塑研究的開山之作!而劉開渠先生也以他的著名作品,以及對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創作的領導與創作,使他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中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
從徐州產生的雕塑家還有一生專注于從民間泥塑汲取風韻的鄭于鶴先生。徐州邳縣人陳天先生,1948年他考入中央美院雕塑專業,師從徐悲鴻、滑田友等大師學習。后隨滑田友先生一道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雕塑組的活動,之后赴西安美院任教?!拔母铩逼陂g,陳天回到原籍邳縣,以巨大的熱情與精力,在邳縣創辦了工藝美術廠,并為培養相關人才、推廣產品,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艱辛奔波。至今,邳縣從事玉雕行業者人數多達數萬人。
我主要從事于雕塑研究和創作,對徐州走出去的雕塑家及他們的藝術成就比較了解,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希望借助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在美術史的研究上對這一藝術領域有成就的藝術家,進行再深一步的研究,尤其是王子云和劉開渠這兩位大師級的人物。
高天民(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著名美術評論家)
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給徐州藝術家搭建了一個平臺,有了彭城畫派研究會這個研究平臺,以后徐州的整個美術的發展,以及整個徐州美術未來的發展都是有好處的。我認為彭城畫派研究會要擔當實際的責任,很多事情可能就要通過研究會來操作,來落實。由此可見,研究會以后將成為提高美術發展,推動彭城畫派研究的一個平臺。其中包括一些課題的研究,一些展覽,對外交流,聯系世界各地的徐州籍的藝術家,當然不僅僅是徐州籍了。我想彭城畫派研究會要成為這樣一個組織,首先要認真收集和梳理資料,包括在世界各地的徐州藉的藝術家和評論家,掌握了這些資源,弄清楚現在這些藝術家是誰,他們都在干什么,他們的成就是什么?我想這些基本資料的匯集和掌握會對我們開展工作做好今后的研究非常重要。再就是信息庫的建立,對后世研究是有很大的幫助,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還要建一個網站,一個研究會的網站,成為對外發布信息溝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平臺。
我看了研究會的重點研究課題,考慮的挺周到挺全面,但是它少了一個方面,就是彭城畫派或者說是徐州美術跟中國美術的關系論的研究。彭城畫派或者徐州美術不是局部的地方性的東西,一定要站在全國的,歷史的角度來看待它、認識它。這樣才能創新彭城畫派和彭城美術,才能在以后整個中國美術發展大趨勢下形成作用。第三個就是注重對外宣傳的工作。這個宣傳不僅要對徐州以外的地域宣傳彭城畫派,也要向徐州市的廣大人民進行宣傳。做對內對外宣傳要有一個核心和綱領,從哪一個角度來做,要有思考和方案。第四個就是在全市甚至更大的范圍鼓勵和支持彭城畫派以及徐州美術的研究。
王其鈞(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近代以來,徐州出了很多知名的藝術家,尤其在繪畫領域,更是涌現諸多大家。在我看來,大家層出與徐州這方水土必然有著某種奇妙的關聯。這一點,我覺得應是彭城畫派研究會成立后研究的重點。這種研究,其中又可劃分數個話題。比如,徐州這個地方為什么能夠出現這么多藝術家,我們能不能把這種現象擴大,推動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能不能走出更多藝術家?能不能對老百姓有什么惠民方面的促進……對于這些問題,能夠做出適合時代發展的解答,對徐州文化更上新臺階,將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作為一個走出去的徐州畫家,我覺得,我能為彭城畫派做的就是:立足徐州,創作高水準的作品。像我這次參加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的作品,畫的就是下水道四班。這幅畫叫《都市中的一抹霞光》,表現的是下水道四班某日清晨辛勤勞動的場面。我認為這幅作品既是家鄉題材,又深入挖掘了家鄉民眾的生活。徐州確實是一個好地方,有很多好的適合藝術家表現的題材。
趙明奇(江蘇師范大學博物館館長、教授)
在文化強國、文化強市的大背景下,彭城畫派研究會成立了。我認為,彭城畫派是我們對歷史上徐州地區,或者說以彭城為中心地區的優良文化遺產的繼承。它是在古代徐州地區文化整合的基礎上,對近代彭城畫派的形成、特點、風格,以及代表人物進行研究,從而形成一種文化整合的團體。在這個基礎上,培養現代的傳承人,營銷現代的美術作品,對彭城畫派的培樹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應該說,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在繼承歷史上徐州的美術成果,結合現代美術史的基礎上,提出了發展方向。他一定會成為徐州廣大美術愛好者切磋學習的園地,成為徐州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個交流平臺,成為聯絡海外華人和世界美術專業人士的一個交流紐帶。
徐沛君(《中國美術館》雜志執行副主編)
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意義重大。藝術創作通常表現為個體行為,但一個美術群體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組織形式。研究會成立后,可以有效地團結藝術家,組織藝術創作,開展藝術研討、藝術教育和藝術交流,更可以適時舉辦美術作品展覽,出版畫冊與論文集。這些工作,絕非個人力量所能做好。研究會的成立,首先便于彭城畫派的內部交流。彭城畫派整體風格的建立,離不開徐州本土和徐州籍畫家們深入的交流,有交流,才有融合,才有助于彭城畫派整體風格的進一步凸顯。研究會就是這樣一個交流的園地。其次,研究會可以對外建立廣泛的關系,包括與海內外的美術界進行交流。徐州雖有不少畫家聲名遠播海內外,但從整體上看,至今沒有形成群體優勢,無法產生大的影響。研究會成立后,可以總結歷史經驗,探討創作規律,理論研究和創作實踐齊頭并進,整合各種資源,培育和扶持彭城畫派向前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
張正民(《畫刊》副主編、著名畫家)
今天對我們這些藝術家、理論家被邀請到家鄉徐州,參加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大會,心里有許多話要說。在這里我要談幾點內容:開始談彭城畫派的時候,我就說這個彭城畫派能打造嗎?因為我們傳統的觀念,我們的畫派是自然形成的,就是歷史上的畫派。按中國美術史的方式,它自然形成。就是說你要打造一個畫派是非常困難的。首先就是說它的歷史淵源,上下文的關系,要細致的來做,但是后來一想,那是農耕牧文明時代的東西。但是工業文明以后,我們又要重新思考這個話題。
西方美術史上工業文明以后,西方史上的藝術畫派全是以宣言的方式制造出來的,他們就直接提出畫派,沒有歷史淵源,他們到了一個時代的節點了,這個時代節點出現了什么問題,他有了什么一些好的東西,他通過藝術家、詩人、文學家共同參與,把這個畫派以宣言式的方式就提出來了。像西方的未來主義、印象主義等等,這些都是以宣言的方式把它提出來的,我們彭城畫派為什么不能提出呢?就是我不說他歷史的關系,我就站在一個時代的節點上,就是徐州的歷史、徐州的人文。徐州的社會發展到這個節點了,我們不妨就提到這個彭城畫派,我們甚至以宣言的方式把我們這個畫派,把它制造的通過歷史淵源的基礎上,在一個時代的卡扣上,非常高調的把我們這個東西給提出來,我覺得這個是非常合理的。雖然你不完備,但是沒關系,它有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一個動力。這個動力它在整個的過程中會不斷的完善,一但完善了,它的歷史地位也就不言自明了。還一個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為現在這個社會畢竟是開放的,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問題,國際化我們提出什么呢?彭城畫派既不能以狹隘的方式歸為一個小地區里面,小的范圍里面。要以地域發展為基礎以國際化的一個背景,提出我們一個更廣闊開闊的思路,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做的更好。
當然不能單純的以書畫這個形態來研究,書畫只是最后呈現的一個結果或者一個行為,但是促成書畫的所有特征,它是一個地區的審美特征。把這些特征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的形態在研究的時候,注入我們這個業務范圍里面,把我們的審美,特別是我們徐州的美學特征是什么,然后不斷的向國際化的一個方向走。
就像一個人一樣,沒有胸懷你就不可能接納更好的東西,所以我覺得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應該更以廣大的胸懷,廣大的概念,然后來接納最好的東西,然后充實我們彭城畫派研究會里,豐富它、充實它,使我們這個研究會,在未來的發展中,作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中一個重要內容。
秦儉(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現在每個城市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去尋找自己的亮點,找出自己的定位,這是好的,因為當它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狀況和一定程度以后,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藝術是文化當中的一部分,這一點毋庸置疑。作為一個家鄉人,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在學術研究上要有一個嚴謹的態度,不要把它簡單作為這樣一個新鮮事或者一個活動去對待,因為真的要把它做好,很不容易。彭城畫派這里面內容一定要充實,有內容有故事,那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比方說以李可染為代表的八位藝術大家,他們之間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聯系,他們和徐州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關系。比如說有些人他很年輕就出去了,他真正的這個思想的發展,成熟,可能都是在他離開徐州之后。我們不妨對這樣一些藝術家關注一下,怎樣把他們在他離開徐州之后的藝術活動實踐的內容和故事,和他的家鄉聯系起來,這個可能還需要做很多工作,這是歷史。徐州藝術專科學校,它這個歷史,有哪些內容,我覺得這個都是要去仔細去挖掘。比方說王繼述,二十年代初,參與成立徐州藝術??茖W校,任校長。作為他的后輩,我小時候看過他很多畫。包括當時他和肖龍士之間的聯系最多,年輕的時候畫作互送,這個冊子畫完以后,就成為了禮物?,F在王繼述的許多作品散落在不同的家庭里,包括一些民間,這些東西我覺得最好有人去做,去搜集。
今天參加由市委市政府成立的彭城畫派研究會。我覺得這應該是一件非??上部少R的事情,作為一個藝術人,我認為這是一個大事件。我希望徐州把成立彭城畫派研究會當做一個文化發展的契機,作為一個研究機構,如何認真書寫歷史,梳理歷史,這是個很學術的話題。要挖掘這個時代里新的藝術人才,使徐州的藝術發揚光大。作為一個品牌,構成和全國的范圍或者超出全國的范圍,更大的一個交流平臺。
陳琳(海軍創作室創作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為在京徐州籍的藝術工作者,我非常高興今天能夠參加彭城畫派研究會成立大會,可以說,這是我們徐州文化藝術界的盛會,之所以說是藝術盛會,一是因為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將開啟徐州文化事業建設的新篇章。二是因為今天聚集了數十位當今在中國藝術界享有一定聲望的徐州籍的美術家,書法家和美術理論家,大家的共同目標就是“傳承徐州文化,打造歷史名城”。借此機會,我談幾點感想:
一、近年來,徐州市委領導及宣傳部領導在赴京參會之際曾幾次召集徐州籍藝術家進行座談,共同探討和研究成立彭城畫派研究會的相關事宜,這不僅體現了市領導對徐州軟實力建設的重視,更體現了對傳承徐州文化的責任和擔當。與會在京徐州籍藝術家在座談會上各抒己見,討論熱烈,大家積極獻計獻策,雖然意見建議各不相同,但大家對促進家鄉的文化事業建設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思想也是統一的,均表示一要大力支持,二要積極參與。我認為,作為從徐州走出去的藝術家,弘揚和發展徐州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期待為徐州文化的發揚光大盡自己最大努力。
二、徐州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且不說是最早的帝都,單從文化藝術的角度講,從古至今,名人名家輩出,他們的藝術作品具有極高的思想價值和社會價值,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從一方面講,他們的藝術作品或多或少都受到徐州文化的影響,從另一方面講,是他們一代代傳承了徐州文化。他們的作品體現了不同時期的徐州文化,究其源頭,無不得益于漢文化的薰陶。當下,在中央大力提倡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之機,徐州市成立了以漢文化為代表的彭城畫派研究會,并以此為平臺傳承和發展中國文化,這足以彰顯徐州的文化底缊,實是難得。
三、坦誠的講,我認為徐州市打造彭城畫派、傳承中國漢文化這一舉措是極具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的,但同時也承載了較大的責任與風險,為什么這么講,因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其它國家,每一藝術流派都是歷經數百甚至上千年多少代人的傳承和影響積淀而成,并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域乃至整個世界具有持久的影響力。如何保持徐州文化的不斷層、不斷代,并在我們這一代和這一時期得到繼承和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責任。因此,作為徐州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不但要在繼承上下功夫,更要敢于創新和發展,不斷為徐州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使徐州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響力。
四、成立彭城畫派研究會,對于我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有幸成為徐州文化的傳承者是我們的機遇,而如何打造具有學術性強、專業水準高的彭城畫派,是對我們的挑戰。因此,每名藝術家都應該以良好的職業風范擔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共同為徐州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努力把彭城畫派打造成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能夠主導文化主流的藝術品牌。
王蒨(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西安碑林博物館副研究員)
今天從西安來徐州參加彭城畫派研究會的成立大會,我心里真的非常激動,也有很多的感慨,我雖然不是在徐州出生,但我父親王子云是咱們徐州人,從他離開徐州的幾十年,他的一口徐州話,始終不變一直到晚年,說明他對故鄉很眷戀,徐州是他的生命之源,藝術之源。但是他真正在徐州從事藝術活動,還是在他青年時代。二十年代初,他在徐州藝術專科學校任教。后來他從徐州走出去,他真正貢獻,是在大西北,可是他在大西北,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和尊重。家鄉人民卻由衷的懷念他,而且以他的藝術成就為榮。在彭城畫派文獻的梳理中,把他作為一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給予極大的尊重和宣傳,我作為他的后人心里非常感動。這使我對家鄉,對徐州有更親切地認識。
徐州是出人才的地方,有很多文化資源,徐州市領導有很高的文化眼光,并利用這些人文資源擴大他們的影響,也帶動了新的文化人才和美術發展。彭城畫派研究會有這么多資源,對于這個藝術機構的前景,我是充滿信心的。
(整理:徐虹、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