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12-0048-02
豬圓環病毒病(PCVD)是指一種由圓環病毒科、圓環病毒屬的豬圓環病毒所引起的哺乳仔豬和育肥豬的臨床或亞臨床型傳染病。豬感染圓環病毒后可引起斷奶仔豬多系統衰弱綜合征、豬皮炎和腎病綜合征、豬呼吸系統衰弱綜合征、仔豬傳染性先天性震顫等。本病現已被世界各國的獸醫與養豬業者公認為是繼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之后新發現的重要的豬傳染病。
1 病原
豬圓環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由德國學者Tischer從PK-15豬腎傳代細胞系中分離獲得,病毒的基因組由一個單股呈圓環狀的DNA鏈組成,并將其命名為豬圓環病毒(PCV)。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在第六次病毒分類報告中將包括雞貧血病毒(CAV)、豬圓環病毒(PCV)、鸚鵡喙羽病病毒(PBFDV)在內的3個病毒設為一個科,即圓環病毒科,下設一個圓環病毒屬。PCV在分類學上屬于圓環病毒科,是最小的病毒,無囊膜,呈正二十面體結構,病毒基因組是1條共價結合形成閉環狀DNA單鏈,DNA長約1 760 bp,根據PCV的致病性、抗原性及核苷酸序列將PCV分為PCV-1和PCV-2兩個型。PCV-1無致病性,PCV-2有致病性。Allian等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證實PCV-1型和PCV-2型抗原性存在較大差異。
PCV-2與許多豬相關疾病的發生有關,其中包括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豬皮炎與腎炎綜合征、增生性壞死性肺炎、豬呼吸道綜合征、繁殖障礙、先天性顫抖ER、腸炎等疾病。PCV-2除引起以上原發疾病外,還可以對畜體的免疫功能造成損失,引起其他疾病的并發或繼發感染。
豬圓環病毒具有嚴格的種屬和組織特異性,主要感染豬的皮膚和粘膜組織,引起相應部位上皮組織的增生性病變,豬圓環病毒還能加重豬呼吸和繁殖障礙綜合征病毒,豬細小病毒等感染。
2 流行病學
豬圓環病毒最早于1991年在加拿大發現以來,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新西蘭、丹麥、荷蘭、墨西哥、韓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該病發生的相關報道,在我國許多豬群中也存在PCV-2的感染。現已確認豬圓環病毒病發生于全世界,死亡率為10 %~30 %不等。血清學調查發現,歐洲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家養和野生豬群中PCV抗體陽性率最高可達95 %。大約5 %~15 %斷奶豬出現癥狀,部分感染豬群中的死亡率高達40 %。
PCV對豬具有較強的易感性,可經口腔、呼吸道途徑感染不同年齡的豬,少數懷孕母豬感染PCV后,可經胎盤垂直感染給仔豬。用PCV人工感染試驗豬后,其他未接種豬的感染率高達100 %,感染豬可通過3~5個途徑(尿道、口腔、鼻腔、扁桃體、糞便)排毒。加拿大研究人員最新研究證明感染豬還可以在精液中排毒。豬感染PCV后,可于5~12 周齡時發生斷奶仔豬多系統衰弱綜合征,發病率為4 %~25 %,病死率高達90 %以上。PCV常與豬細小病毒或豬呼吸道和繁殖障礙綜合征病毒混合感染豬。
3 致病機理
世界各地的學者對圓環病毒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關于圓環病毒導致各種疾病的致病機理目前還不是十分清楚,沒有發現單一或一組因子可作為引起該病的一種可靠的促發因子。國內外學者正致力于對該病的致病機理、其發病機理可能受以下因素影響。
3.1 促發因素
許多試驗研究表明,單獨接種PCV-2病毒不會使感染豬出現臨床癥狀,而和一些病毒或細菌共同感染時,或者在一些免疫刺激物或者疫苗的刺激下,將會使感染豬出現嚴重的癥狀,Krakowkas等通過滴鼻方式對1日齡仔豬接種PCV-1、PCV-2及PPV,發現PCV-1/PCV-2及PCV-1/PPV接種后均無臨床癥狀,僅出現短暫的病毒血癥。而PCV-2/PPV接種豬出現了典型的斷奶仔豬多系統衰弱綜合征,個別豬處于瀕死狀態。從病豬眼睛、肛門及鼻腔分泌物中檢測到PCV,血凝抑制試驗顯示病豬產生了PPV及PCV-2抗體。這可能是PCV-2自身的酶系統缺乏而不能改變宿主的免疫反應,從而達不到感染的條件,需要依賴其感染細胞的酶。
3.2 PCV-2誘導細胞凋亡
PCV-2感染后可誘導細胞凋亡,改變細胞表達的方式,從而改變細胞間相互作用的方式,間接促進淋巴細胞衰竭,抗原遞呈樹突狀細胞和并指狀細胞減少,導致病毒抗原不能被T細胞識別和出現免疫抑制。PCV-2感染機體后,在機體內復制,可直接作用于免疫細胞,引起B細胞凋亡,免疫功能下降,出現免疫抑制,然后在外界環境中繼發感染其他病原,出現臨床上與PCV-2相關的疾病。Laila darwich等利用流式細胞計數儀分析感染豬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變化,發現PCV-2陽性豬CD8+、DP細胞亞群明顯減少,而且淋巴組織中PCV-2基因組數量與該組織細胞損傷程度及IgM+、CD8+ 細胞相對減少程度有關,說明PCV-2能引起淋巴細胞凋亡,抗原遞呈細胞遞呈抗原能力減弱,同時降低了B淋巴細胞和CD8+ T 淋巴細胞機能,因此使患病豬處于免疫抑制狀態。
現已確定PCV-2的第3個ORF(ORF3),其編碼蛋白是病毒在培養細胞內復制非必需,卻是病毒動物體內復制必不可少的,與PCV2誘導的細胞凋亡有關,Liu等研究發現,PCV-2 ORF3蛋白與E3泛素連接酶pPirh2作用,抑制了pPirh2的穩定作用,導致腫瘤抑制基因P53過表達,從而引起細胞凋亡。
3.3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劑可促進PCV-2在體內的復制。Kawashima等將剖腹產、不食初乳仔豬經鼻腔和腹腔接種PCV-2后,注射地塞米松,結果形成肉芽腫性淋巴腺炎,而僅僅接種PCV-2的豬卻沒有,這表明免疫抑制可能在圓環病毒相關疾病上起重要作用。PCV-2還可以通過影響細胞因子的產生來抑制機體的免疫防御,研究表明感染PCV-2的豬的淋巴細胞中IL-2,IL-4,IL-10,IL-12和IFN-γ的mRNA水平有所下降,外周血單核細胞釋放細胞因子IL-4和IL-2水平受到抑制。
3.4 宿主遺傳特性
研究表明,豬對圓環病毒相關疾病的易感程度與豬品種有關。周繼勇等發現豬的品種與感染強度有關,長白豬陽性率為44.83 %,杜洛克豬為33.33 %,大約克豬介于其間。Opriessnig等也研究發現,與杜洛克、大白豬和皮特蘭豬等品種豬相比,長白豬對PCV-2相關疾病易感性較高。Lopez-soria等將3個不同模式遺傳系種公豬群即A群(100 %皮特蘭豬)、B群(50 %大白豬+50 %皮特蘭豬)和C群(25 %大白豬+75 %杜洛克豬),與來自2個斷奶仔豬多系統衰弱綜合征感染豬場的具有相同遺傳品系的母豬(37.5 %大白豬+37.5 %杜洛克+25 %長白豬)進行交配,結果表明,C群種公豬所產仔豬斷奶后總死亡率最高,為16.3 %,其中與斷奶仔豬多系統衰弱綜合征相關的斷奶后總死亡率為12.4 %,斷奶時仔豬體重最低;而A群種公豬所產仔豬斷奶后總死亡率最低,為1.8 %,斷奶時仔豬體重最高。
3.5 其他因素
Krakowka等研究表明病毒在組織的存在量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是直接相關的,甚至有研究發現,當組織(淋巴組織、肝臟等)內有病毒感染時,并不出現任何癥狀,但是一旦病毒達到或超過一定量時,就會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出現臨床癥狀。
PCV-2毒株基因序列的變化可改變病毒毒力,Lohsea等把斷奶仔豬多系統衰弱綜合征豬提取的PCV-2 DNA與健康豬提取的PCV-2 DNA分為2組,進行序列分析發現,2組的編碼rep蛋白的基因有2個氨基酸的差異,而編碼Cap蛋白的基因有19個氨基酸的差異。Fenaux等將PCV-2毒株在細胞培養物上連續傳代120次后,病毒衣殼蛋白上有2個氨基酸發生了突變,導致變異毒株在體內致病力較野生型毒株致病力減弱。臨床研究結果也表明,PCV-2b比PCV-2a更易導致PCV病的發生。
飼養管理條件對PCV-2的感染也是至關重要的,不良的飼養管理條件下也是引起圓環病毒相關疾病發生的因素之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