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是由豬藍耳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傳染病,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體溫明顯升高,可達41 ℃以上;結膜炎、眼瞼水腫;咳嗽、氣喘等;部分豬出現后軀無力、不能站立或共濟失調;鼻孔有泡沫,支氣管充滿泡沫,可視黏膜蒼白,眼瞼水腫,全身不同程度黃染,胃腸道出血、潰瘍、壞死。應采用綜合防治,保證充足的營養,消滅吸血昆蟲,降低此病的發病率。
關鍵詞:藍耳病;傳染;治療;預防
中圖分類號:S8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12-0063-02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的防治(俗稱藍耳病),是由豬藍耳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傳染病,亦病在通常情況下沒有明顯季節性,但是以冬末和春初發病率較高,該病主要傳播途徑為呼吸道,患現豬和帶毒豬可向空氣排毒,污染周圍環境,如果消毒措施不到位,病毒可在豬舍內長期存在。
1 傳播及流行
1.1 本病毒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
主要傳染源是發病豬和帶毒豬。病毒由病豬的鼻腔分泌物、唾液、乳分泌物、病公豬精液和尿中排出。在外界環境中,常存在于圈舍、污泥、飼料、飼草、用具、飲水及污水中。尤其在飲水、污水中存活期較長,是造成傳播的主要來源。空氣傳播和病豬接觸傳播是本病的主要傳播方式。豬群規模越大、飼養密度越高,接觸傳播的危險性越高。
1.2 本病呈區域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高熱、高濕季節發病明顯增加
不同日齡、不同品種的豬均可發病。發病急、傳染性強、發病率高、治療效果差、死亡率高、病程7 d~15 d。在同一豬群中,豬藍耳病病毒存在持續感染,病毒可在豬群中生存、循環及再次傳播。
2 臨床癥狀
2.1 母豬
2.1.1 急性感染
持續高熱、昏睡、體溫40 ℃~ 41.5 ℃、心跳加快、呼吸困難、咳嗽、氣喘、糞干帶黏液、血絲,傳染迅速,懷孕母豬用抗生素治療,效果甚微。當母豬體溫下降后,3 d~5 d開始流產,呼吸困難癥狀稍有減輕,產死胎、木乃伊胎率達20 %~25 %,產后仔豬發病率高,成活率低。
2.1.2 慢性感染
豬體質差,黏膜蒼白,黃疸、消瘦、咳嗽,部分腹式呼吸,發情推遲或屢配不孕,隨著病情延長,豬四肢、耳部發紺,出現藍紫色,從耳肩部開始,逐漸蔓延全身變色。哺乳母豬泌乳減少,甚至無乳,加快仔豬死亡,特別是產后1周內死亡明顯增高,可達40 %~80 %,如不加強護理,可導致母豬病狀加重、死亡。
2.2 架子豬
臨床表現為輕度流感癥狀,厭食、沉郁、貧血。4 d~5 d后出現輕度黃疸,體溫41 ℃以上,后期咳喘,四肢發紺,雙耳背面邊緣及尾部出現青紫色斑塊,發病率為10 %左右,死亡率50 %左右,且7 d~10 d死亡率最高。
2.3 公豬
發病率低,厭食,呼吸加快,消瘦,病程稍長,部分癱瘓,四肢及腹下皮膚發紺,全身藍紫色,局部水腫,以關節、肩部尤為明顯,精液稀薄,鏡檢死精多,精子密度低,活力下降,成年公豬病死率較低,癱瘓豬往往繼發鏈球菌混合感染,病情加重。
2.4 仔豬
病情常常較重,初生仔豬貧血,輕度黃疸、發燒、扎堆、拉稀,個別很快死亡,以2~28日齡豬癥狀最明顯,死亡率最高可達85 %。隨著病情的發展,仔豬皮膚由蒼白到輕度黃染,后期青紫發紺,胸腹尤為明顯,眼瞼蒼白水腫,呼吸困難,咳喘尤為突出明顯,個別豬口鼻奇癢,摩擦圈舍欄壁,6周齡斷奶仔豬僵豬比例大,發育遲緩。
2.5 育成豬
雙眼腫脹、結膜炎,并出現呼吸困難,耳尖發紫、沉郁昏睡等癥狀。
3 病理變化
皮膚色淡似蠟黃,鼻孔有泡沫,支氣管充滿泡沫,可視黏膜蒼白,仔豬、育成豬常見眼瞼水腫,全身不同程度黃染,皮下水腫,死胎胸腔內存大量清亮液體,1月內病死仔豬,肺前葉邊緣普遍有灰色肝變病灶;切開氣管,內部充滿泡沫狀物;肺門淋巴結腫大,肺間質明顯增寬,部分豬有滲出性肺炎或大葉性肺炎,個別嚴重者,肺邊緣有紅色肉變區;肝腫大變性,棕黃色,全身淋巴結腫大,切面有出血斑點;腎蒼白,腫大,表面有凹凸不平灰白色壞死灶,個別有針狀出血點,脾臟腫大變軟,個別顯藍紫色,結腸內容物稀薄。
肉眼可見肺水腫、出血、淤血,以心葉、尖葉為主的灶性暗紅色實變;扁桃體出血、化膿;腦出血、淤血,有軟化灶及膠凍樣物質滲出;心肌出血、壞死;脾臟邊緣或表面出現梗死灶;淋巴結出血;腎臟呈土黃色,表面可見針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點;部分病例可見胃腸道出血、潰瘍、壞死。以上病變隨豬的個體差異、病程不同而有所不同。
4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初步診斷,由于豬藍耳病常混合或繼發感染其它疫病,為更加全面的診斷檢測,采集病料進行實驗室診斷。
4.1 病毒學檢測樣品
采集瀕死豬的腦、肺、脾臟、肝臟、扁桃體、淋巴結、血清等樣品,及時冷藏送檢,如當天不能送檢的要冷凍保存。
4.2 細菌學檢測樣品
脾臟、肝臟、心臟、腎臟、血涂片等材料,樣品量要盡量大一些,及時冷藏送檢。
4.3 寄生蟲學檢測樣品
腸道及細菌學檢測用樣品,冷藏送檢。
4.4 血清學檢測樣品
要求采集發病豬及同群豬血清樣品5份以上,每份血清量2 mL以上,冷藏送檢。
5 防治
該病目前出現新的臨床癥狀,如眼瞼水腫,皮下水腫,耳部皮膚增厚,口鼻奇癢,腹瀉,肌肉震顫,共濟失調,后軀麻痹等,由于春、冬季溫差大,氣候異常,引發亦病,加之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因此,做好本病的預防十分重要[6]。
5.1 嚴格檢疫
要從沒有疫情的地方購進仔豬。購買前要查看檢疫證明,購進后一定要隔離飼養14 d以上,無異常情況再混群飼養。
5.2 加強飼養管理
采用“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冬天既要注意豬舍的保暖,又要注意通風。在高熱季節,做好豬舍的通風和防暑降溫,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7]。保持豬舍干燥,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降低應激因素。保證充足的營養,增強豬群抗病能力,杜絕豬、雞、鴨等動物混養。散養的豬要實行圈養,消滅吸血昆蟲,防止蚊、蠅、蠓的叮咬,控制豬狗等動物在豬舍竄動,降低疫病發生機率。
5.3 嚴格消毒
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清除豬舍排泄物,對各種污染物品進行無害化處理。使用復合醛類等消毒劑對飼養場、豬舍內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農村散養戶的豬欄圈舍可使用新鮮的生石灰進行消毒。
5.4 藥物預防繼發感染
在獸醫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選擇適當的抗菌類藥物、制定合理的用藥方案,預防豬群的細菌性繼發感染。
5.5 嚴格處置病死豬
嚴格對病死豬采取“四不處理”處置措施,即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對病死豬必須進行無公害化處理[7]。可對病死豬及其糞便、墊料等進行深埋處理,有條件的地方,可將病死豬及其污染物集中焚燒處理。
5.6 嚴密消毒并及時進行血清學檢查
如發現母豬有流產、死胎、木乃尹,仔豬有呼吸癥狀,公豬有嗜睡,食欲不振等癥狀時,應嚴密消毒,并進行血清學檢查。
6 做好生豬免疫應注意的事項
使用農業部批準企業生產的疫苗,并做好疫苗管理,按照疫苗保存條件進行貯存和運輸。在免疫接種時按照疫苗產品說明書的要求規范操作,并對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做好各項消毒工作,要做到“一豬一針頭”,防止交叉感染[7]。當周圍地區發生動物疫情時,要按照當地獸醫部門的要求進行緊急免疫。并建立完整的免疫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