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圖分類號:S831.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12-0065-02
2013年12月,武威市古浪縣某雞場飼養的5 200羽迪卡褐蛋雞發生了一種以拉稀、精神沉郁、站立不穩、跗關節著地為特征的傳染病。根據流行病學特點,結合臨床癥狀及病原學診斷,確診為大腸埃希氏桿菌感染。
1 發病情況及臨床癥狀
2013年12月初該雞場的5 200羽伊沙褐蛋雞在轉群后第7天雞開始發病,平均每天死亡6~8羽,有時高達20羽,截止12月27日共發病530羽,死亡307羽,發病率和病死率分別為10.2 %和57.94 %。初期癥狀不明顯,隨著病程延長,主要表現精神沉郁、俯臥、強迫行走呈跗關節著地搖擺前進,羽毛蓬亂,翅尾下垂,食欲不振或廢絕,多數病雞排黃白色稀糞,污染肛區。多在3 d~5 d內死亡。
2 剖檢變化
剖檢同天死亡的12羽雞,腸道粘膜彌漫性出血及壞死,尤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腸管腫脹約為正常的1倍。有的肝脾腫大約3倍,脾腫大如雞蛋,質脆,呈暗紅色,有的脾臟有出血點,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壞死灶,少數雞腎臟水腫,心包心肌有出血點,肺出血。
3 實驗室診斷
3.1 細菌分離培養
無菌采取病、死雞肝、脾、心血等病料,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革蘭氏陰性中等大小桿菌,呈單個散在排列。上述病料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37 ℃培養24 h,見紅色、隆起、光滑、濕潤的菌落。選取可疑菌落接種于三糖鐵瓊脂斜面,37 ℃培養18 h,斜面及柱層均呈酸性,不產生硫化氫。
3.2 生化鑒定
分離菌株能發酵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衛矛醇、鼠李糖、阿拉伯糖、水楊苷、麥芽糖、山梨醇,產酸產氣,不發酵肌醇、側金盞花醇,MR試驗陽性,VP試驗陰性,產生靛基質,不利用枸櫞酸鹽,不分解尿素,苯丙胺酸脫氨酶陰性。
3.3 動物試驗
選擇18 g~20 g小白鼠10只,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分離菌普通肉湯24 h培養物0.5 mL。注射后試驗組5只小白鼠18 h內死亡3只,36 h內全部死亡。對照組5只小白鼠全部健活。死亡鼠肝、脾涂片鏡檢,所見細菌與雞病料分離菌一致。
3.4 藥敏試驗
采用紙片法對分離菌進行藥敏試驗,對慶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對多粘菌素、先鋒Ⅰ號和Ⅴ號中度敏感;對青霉素、鏈霉素、氯霉素、紅霉素、四環素、麥迪霉素、復方新諾明等有耐藥性。
4 治療
雞群發病后,曾用多種維生素,0.2 %土霉素及0.01 %復方新諾明混入雞飼料中飼喂,但未能控制病情,后根據藥敏試驗結果,對70羽病雞用慶大霉素進行試驗性治療,每雞1萬單位,每天肌肉注射2次,治療3 d后取得明顯的療效,死亡數下降。繼而對全群每雞5 000單位,每日2次肌肉注射,病情得到了控制。
5 結果與討論
①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該場2013年7月曾發生一起大腸埃希氏桿菌病,致使自繁自養的3 800羽雞死亡1 700羽。本次發病雞孵化育雛至80日齡,由于育成雞舍未能及時如期改建而未及時轉群,仍在育雛雞舍飼養,造成密度過大,影響采食和飲水,導致雞群營養不良;雞舍通風除塵設備較差,粉塵含量很高,加之雞舍溫度低(僅有13 ℃)等諸多因素,大大減低了雞的抵抗力,從而導致了疾病發生,病雞癥狀與7月份的發病雞相似。
② 根據實驗室檢驗結果,結合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認為該病主要有大腸艾希氏菌引起,而飼養管理條件低劣是直接誘因。
③ 要使該病得到有效控制,必須徹底改善飼養管理條件。育雛雞應及時轉群,飼養密度要適宜。要改進通風設備,提高雞舍溫度,改善飲用水質量。改善雞舍及環境衛生,定期消毒,搞好疫情監測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此外,飼料中補充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對提高雞群抗病力有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