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12-0070-02
邳州市某豬場產房仔豬爆發腹瀉疫情并造成未斷乳白豬的大批死亡,經臨床診斷和實驗室檢測確診為豬瘟病毒和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混合感染。通過采取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該場腹瀉疫情逐漸得到了有效控制。豬的腹瀉病是養豬場常見的一類腸道病癥候群,即可能是細菌,寄生蟲,病毒引起,也可能是日糧,環境引起。在引起豬腹瀉病的各種病因中,病毒性腹瀉的危害是最為嚴重的,這里就病毒性腹瀉病的表現,特點及治療措施作一分析。現將本次疫情情況報告如下,旨在為臨床上此病毒的預防和治療提供參考。
1 發病情況
邳州市某豬場存欄300頭左右母豬,自2012年5月開始爆發腹瀉疫情,產房仔豬和保育豬均發生腹瀉,尤其以未斷乳仔豬最為嚴重,母豬無任何臨床癥狀。病豬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脫水,糞便水樣、黃色或灰黃色。仔豬瀕死前體溫下降,嘔吐多發生于哺乳或采食后;中豬、肥育豬和成年豬精神萎頓,厭食,持續腹瀉3 d~7 d,恢復后多呈生長發育不良。剖檢病變主要在小腸。表現為小腸粘膜充血,腸壁變薄,充滿黃色液體,腸淋巴結充血、水腫。
使用恩諾沙星、乙酰甲喹及硫酸黏桿菌素等抗生素配合黃芪多糖注射液進行治療效果均不佳。仔豬感染后可持續腹瀉數日,并逐漸消瘦死亡,但也有個別豬死亡時未見明顯消瘦。其中有一區產房共出生仔豬120頭,最終斷奶時只剩55頭;另一區產房共出生仔豬140頭,最終斷奶時只剩59頭,而且在轉到保育舍后還有個別豬只持續腹瀉。
2 臨床癥狀
產房仔豬在出生后第2~3天即可發生嘔吐現象,嘔吐物中有白色或黃色的未消化凝乳塊。隨后出現腹瀉癥狀,糞便主要呈現換色水樣,另外病程較長的仔豬也可見白色糊狀、鐵銹色糞便以及個別仔豬的糞便中帶有血絲,糞便有腥臭味。發病仔豬皮毛粗亂、精神沉郁、厭食及扎堆現象明顯,個別仔豬同時伴有明顯的咳嗽癥狀。腹瀉發生后大多數仔豬逐漸消瘦并死亡,也有個別豬在腹瀉后未見明顯消瘦即發生死亡,大多數仔豬死亡時間可見明顯脫水現象。產房母豬無任何臨床癥狀。
3 剖檢變化
病死仔豬的腹溝淋巴結及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出血;有些豬腎臟發育不良、表面有出血點;脾臟腫大,邊緣有梗死灶;部分豬在膀胱粘膜和喉頭同樣可見少量出血點。大多數死亡仔豬可見腸管擴張、長壁變薄及腸道內充滿黃色液體。部分豬在胃內存在多量凝乳塊。
4 實驗室診斷
隨機抽取30份產房仔豬血清和10份母豬血清樣本,使用IDEXX豬瘟病毒抗體檢測試劑盒檢測樣本中豬瘟病毒抗體水平,結果30份仔豬血清樣本中有11份為陽性,陽性率為36.67 %;在10份母豬血清樣本中有6份為陽性,陽性率為60 %。檢測結果表明,部分產房母豬的豬瘟病毒抗體水平較低,使得仔豬未能通過初乳獲得足夠抗體;而哺乳仔豬的豬瘟病毒抗體水平普遍較低,是的其容易受到豬瘟病毒的感染。
采取10份發病仔豬的腸道組織及內容物、脾臟、肺臟及淋巴結樣本,選取合適的樣本,使用PCR/RT-PCR方法檢測其中是否存在豬瘟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病毒、豬圓環病毒乙型、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及豬A群輪狀病毒。檢測結果顯示10份樣本全部為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陽性,有6份樣本同時為豬瘟病毒陽性,而其它病毒均為陰性。
5 防治措施
母豬在產前1個月肌肉注射ST豬瘟弱毒疫苗(來源:廣東永順生物制藥有限公司),每頭豬2頭份。同時對產房剛出生仔豬使用該疫苗進行超免,每頭仔豬肌肉注射1頭份。
妊娠母豬在產前20 d后每穴注射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二聯弱毒疫苗(來源:哈爾濱維科生物技術開發公司),每頭豬1頭份。同時可配合返飼(每頭母豬飼喂10 g~20 g腹瀉仔豬新鮮糞便或腸道內容物),但該法慎用。
對產房發病仔豬,要特別注意防止仔豬脫水引起的酸中毒,在實際治療中要考慮調整仔豬體內的酸堿平衡以及修復受損腸道粘膜。在臨床上可以將“痢菌凈”(主要成分:乙酰甲喹)或慶大霉素的抗生素和口服補液鹽加入水中讓仔豬自由飲用,可以防止仔豬繼發感染大腸桿菌病等細菌性疾病以及腹瀉導致的嚴重脫水。腹瀉嚴重仔豬可通過靜脈或腹腔注射葡萄糖氯化鈉溶液,為糾正酸中毒科靜脈滴注適量的碳酸氫鈉溶液。
無害化處理沒有治療價值的仔豬。加強對豬舍環境衛生的控制,使用干粉消毒劑對產房進行定期消毒,該法可以在殺滅病原微生物同時保持產房干燥,這將十分有利于腹瀉疫情的控制。對產房外的大環境可使用戊二醛等消毒劑直接進行噴灑消毒,進而切斷傳播途徑。
6 討論
豬瘟目前依然是危害我國養豬業的頭好大敵,在我國各種規模的豬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豬瘟病毒感染。豬瘟病毒的感染不僅會直接導致一些豬只的發病和死亡,還會導致受感染豬只的抵抗力嚴重下降,從而容易繼發感染其它病原。因此控制好豬瘟是維持豬群穩定的重要前提。
目前獸醫臨床一般采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二聯弱毒疫苗免疫,結合對母豬的返飼用于控制好仔豬的病毒性腹瀉,效果較好。但是返飼對技術人員具有較高的要求,只有規范操作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否則不但達不到效果,還可能存在散布其他病原的風險。為了獲取新鮮且高濃度病原材料,最好的病原來源是無法治療價值的腹瀉仔豬腸道組織及內容物。在進行返飼前應使用PCR等方法檢測樣本中是否存在豬瘟病毒、豬偽狂犬病毒及藍耳病病毒等,若被檢樣本中含有這些病毒,則該份材料不能用于返飼,以免導致妊娠母豬感染,進而造成豬場更大的損失。有些專家認為近2年豬偽狂犬病的大范圍暴發也可能與很多豬場發生腹瀉后不科學、不合理地利用返飼技術有關。無論事實是否如此,這都值得我們思考和警惕。
豬場應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目前很多疫病流行的季節性和周期性不像以往那么明顯,在制定免疫程序時應予以充分考慮。另外,由于許多豬場存在豬圓環病毒、藍耳病及豬氣喘病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再加上飼料中霉菌毒素的影響,導致臨床上一些疫苗免疫后部分免疫豬的抗體并未達到有效保護水平以上。因此,豬場應建立重要豬病疫苗免疫后的抗體監測機制,根據抗體檢測結果檢驗免疫效果,對于免疫后一定時間內抗體水平仍不合格的豬只應及時補免,而且劑量要適當加大。
發病急,傳播快,幾天內可蔓延到全群,各種年齡的豬都可以感染,以引起7~10日齡仔豬嘔吐、嚴重腹瀉和高死亡率(通常100 %)為特征。而同齡較大或成年豬肝只雖然幾乎沒有死亡,但是生長緩慢,飼料報酬較低,病毒感染后潛伏期為8 h~18 h,長者為2 d~3 d或者說更長。嚴重腹瀉的仔豬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腥臭。發病時間和死亡率與豬年齡呈反向關系。不足11日齡仔豬出現臨床癥狀后2 d~7 d死亡。2~3周齡以上仔豬一般可以存活,但在一段時間內體質虛弱,也可能形成僵豬。肥豬、母豬和公豬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樣,普遍為厭食,個別嘔吐,嚴重腹瀉的豬排糞呈噴射狀,泌乳母豬發病嚴重體溫升高、厭食、嘔吐、腹瀉,泌乳停止,這也是造成仔豬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
豬瘟和豬流行性腹瀉均為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疾病,因此臨床上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效果較差。隨著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的發展,人們研究發現制備針對某些特定病原的高免卵黃或高免血清抗體對臨床上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具有積極意義。抗豬瘟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高免卵黃及高免血清在臨床上已有大量的研究與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有條件的豬場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針對豬場特定疾病的高免血清制品,對防控這些疾病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