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評論家小心翼翼地保證絕不泄密,這本嚴格禁運的書,才會被封裝在一個漆黑的、刻印著凸起字母“S”的封套中運來。被密密麻麻的密碼和神秘的腳注覆蓋,顯然JJ·艾布拉姆斯打算給文學界來點互聯網似的信息轟炸,正如他制作的電視劇《迷失》和《危機邊緣》的風格一般。
這本書的外觀有種好萊塢似的耀眼絢爛——漂亮的精裝封面謹慎地做舊,使其看起來像本圖書館老書。書里塞滿了各種逼真的插頁道具(明信片、剪報、照片、信件),甚至會在翻動書頁時飛出來。這的的確確是艾布拉姆斯“制造”:當他戰斗史詩般的《星球大戰:星際迷航》系列電影告一段落時,將他這本概念小說落實的任務交給了小說家道格·道爾斯特(Doug Dourst)。比起傳統循規蹈矩的敘事小說,這本書的設計吸引了大量的線上討論和跨媒體交流。

這種概念書的開山鼻祖顯然是寫于1962年的《微暗的火》——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最瘋狂最實驗的小說。書中內容表面上是已故美國詩人約翰·仕德的長詩,旁邊有他的前同事查爾斯·金伯特(Charles Kinbote)做的介紹和筆記。但實際上,在詩本身和金伯特唆虛偽的腳注中,隱藏了一個瘋狂的中歐流放和謀殺的故事。讀者必須成為文學偵探,從云山霧罩的、不可靠的敘述中,感知小說“真正”的情節。
《S.》含蓄地向這種天馬行空的形式致敬。它的主體是一本叫作《希修斯之船》的小說,由一個神秘的20世紀作家VM·石察卡出版,史學家F·X·卡爾代拉寫作了前言并對其做了貫穿整本書的腳注。卡爾代拉的身份也是個謎,他/她的注解伴隨著的“陰謀破壞、間諜、顛覆、剽竊、暗殺”的譴責。盡管其聲明自己試圖通過腳注分析原文,但實際上這些腳注和它們想解釋的內容一樣高深莫測。
小說中,患有健忘癥的主角登上了可怕的“飛翔的荷蘭人”號,船上滿是怪物般的水手,會在登船時自己將雙唇縫合。主角被送到不同的港口經歷了種種冒險,拼命想要找出自己的身份和存在的意義。他是暗殺者還是救世主?尾隨他的漂亮女子是誰?他對抗的深藏不露的莊家是誰?小說的結尾并沒有給出答案。
但所幸小說還有第二層結構。在書的主體(可疑的寬闊的)邊頁上,我們發現兩個當代美國學生珍和埃里克的對話。他們聯手試圖解決其中的謎題,把書當作傳聲筒,在書上閑談、寫下分析交流的筆記,甚至談情說愛。每次將書放回書架,并期待對方能找到。當他們的敘述逐漸成形,文章呈現了新的畫面。“原以為丟失的東西仍在原地,只是換了形式。”其中一人抱怨道。他們各自在隱藏什么?卡爾代拉電碼般的腳注想傳達什么信息?神秘的“S”組織——可能是刺客的一群文學陰謀家和煽動者們——或許并沒有真的消失?

艾布拉姆斯的粉絲會認出這種令人愉悅的繁文縟節似的全球陰謀論。作為一個作家和謀士般的人物,他很久以前就發現人們迷戀在線上互動、共同解開謎題時產生的快感,并研究出能在快信息時代吸引目光的盤根錯節的謎團。《S.》自有一套碼盤揭露隱藏在角注里的信息,比如說可疑的日期。精心設計的電子書版本更不一般,你可以操作里面的文件,甚至通過按鈕隨意打開隱藏文字注釋。
現在這本書在臺灣出版,有了繁體中文版本。其設計、裝幀、質感到印刷都不遜于海外版本。里面零零碎碎的明信片、報紙等都與實際事物材質一樣逼真,就連畫著地圖的餐巾紙也高度還原。但臺版并沒有完全照抄原本,而是巧妙地根據地方、漢語的特色做了相應的改動。包括圖書館的借書印章、顏文字的運用等等。如果不小心弄亂了這些附件的順序,也不用擔心謎底永遠不會揭開了,因為官方網站上有大量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