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體育教學上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就是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自己和他人的鍛煉。以小組活動為主體進行體育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養成自覺鍛煉的良好習慣。合作性學習在體育教學中被大量運用,對體育教學的目標達成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提升了體育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合作學習 體育教學 學習方式
1 前言
合作學習自20世紀70年代初在美國興起以來,發展迅速,實效顯著,成為當代教學改革最為成功的典范之一,深受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與歡迎。從國內外有關合作學習的研究文獻來看,合作學習能迅速成為當代深受世界上許多國家普遍關注和歡迎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絕非偶然。合作學習是國家基礎課程改革所強調和提倡的新型學習方式之一,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也是廣大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廣泛使用的教學方式之一。因此,對于合作學習應加強研究、使用與總結,以便于發揮出它最大的功效來提升體育教學的效果。
2 研究對象和方法:
2.1 研究對象:中山市港口中學共90名學生。
2.2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舉例說明法、總結歸納法。
案例
查閱有關學校體育學,合作學習理論,《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和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用二個班作比較,一個班為實驗班,一個班為對照班,兩個班的任課老師、教材、課時、和測試項目的標準相同,實驗班運用合作學習方法,對照班運用傳統教學方法,實驗一年時間,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研究。根據學習內容和階段學習的要求,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智能情況、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等或混合編組或自愿結合編組,把學生分成5-8名一個小組,小組成員在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上要有一定的差異,以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小組成員應包括1名體育成績好的學生,1名體育成績差的學生,其余為體育成績中等的學生。分組時注意兩點:第一,合作學習的規模應盡量地小,以保證小組每個成員都盡可能地增加所學動作的練習次數和參與動作的評定。第二,教師不允許學生相互選擇,因為學生通常喜歡選擇一些與自已相似的學生,如體育成績好的學生選擇體育成績好和學生作為小組成員,這樣不利于小組活動。學生的成績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為個人成績,要求個人獨立完成;一部分為合作學習成績,它是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最后只能得到小組的平均分數,這個分數就是每個人的分數。不像傳統的體育教學那樣,每個人都能得到不同的分數。
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主要特征表現見表1和表2。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3.1 體育合作學習的內涵及其作用
體育合作學習\"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勢,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自己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具體地說,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長、能力(領導或輔導能力)、個性以及認知傾向、思維方式等,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根據教師有計劃地指導、調控,小組成員間展開相互配合、相互幫助的合作性學習,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在體育合作學習中有四個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⑴ 積極互賴: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們知道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
⑵ 相互促進:合作學習要求學生進行面對面相互作用,由此促進彼此的知識、技術、技能的掌握。
⑶ 個體責任:個體責任是指每個學生都必須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務。
⑷ 小組自評:合作小組必須定期地評價共同活動的情況,保持小組活動的有效性。
3.2 合作學習的方法
⑴ 互補學習:能充分發揮合作雙方的優勢并進行互補。它是合作學習中最基本的方法。可在體育教學中廣泛的運用。
⑵ 互動學習:通過合作雙方的互動并形成良好的默契,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⑶ 群體合作學習:合作的對象是多方的。協同性是群體合作學習的重要特點。群體合作增加了互相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各種交往能力在小群體的合作活動中得到鍛煉和強化,讓學生產生歸屬感。小組內部真正實現技能、體能和智慧等資源的共享,全面發揮集體優勢。通過群體合作學習,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學生學會在競爭中合作。
3.3 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作用
體育教師是合作學習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教學過程的設計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圍繞教學目標和教材特點而開展。教師應對合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預見性,且具備相應的應對能力。努力為學生構建適宜的合作學習環境,創造合作機會。對成功的合作行為應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對合作過程中的不良現象及時指正,實現有效調控,使合作學習活動能夠健康順利開展。教師是合作學習的策劃者、指導者和評價者。應充分重視合作過程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所產生的積極作用,并做出客觀的評價。
3.4 合作學習應注意的問題
⑴ 教師要進行有效的指導。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可是,教師往往過分強調\"自主\",該講的不講,該指正的不予指正,沒有及時地對過程進行調控和點撥,沒有及時給孩子有效的幫助與指導,那么\"合作學習\"變成\"信馬由韁\"。教師要進行有效的指導,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合作學習的\"水分\",沒有\"水分\",合作學習就會\"枯萎\",教學中就失去了合作學習的意義。
⑵ 要有明確的職責分工。
小組合作學習應具備以下要素:團隊;復雜的任務;責任分工;積極承擔責任;成員相互支持;集體反思等。誠然,讓每一個成員在共同的任務中積極地承擔責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這是合作成功的保證。同學們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小組合作的成分,這都是沒有明確分工的原因。沒有分工,缺少配合,\"合作學習\"變成了\"個人學習\"。
⑶ 要有明確的合作任務。
合作學習不是靈丹妙藥,也不是萬能鑰匙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學習。首要的就是\"小組完成討論、解決難題\"。即合作學習所要解決的任務不是一般的問題,而應具有一定的難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不是什么問題都要\"合作學習\"。有些教師在一堂課中多次組織合作學習,不管內容多少、問題大小、動作難易,只求場面熱鬧,學生也正好順水推舟。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合作學習\"就變成\"無的放矢\"。
⑷ 要有充足的空間與實踐。
在體育教學中,設置的問題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不相適應。一是在低水平的層次上重復,使得合作學習的內容沒有太多的探索價值,這樣的合作學習只能流于形式;二是在小組討論中,過于強調熱鬧的場面,而忽視了合作的意義。要留給學生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間,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避免在合作學習中只求場面而不求實質的過場現象,教師要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技巧和方法。
⑸ 要有合作的過程評價。
評價的目的不只是檢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更為關注的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和方法,通過評價使師生都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們有些教師往往片面理解評價目的,只重視關注結果的終結性評價,而忽略關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把學生對動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完成練習的次數及密度作為衡量學生的合作學習是否成功的標準。這樣的評價忽略了合作學習的本意,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
結束語:合作學習是一種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是以各個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的。全作學習將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互相幫助視為教學活動中賴以進行的動力源泉。合作學習不僅講合作,而且也有競爭。由于合作小組成績就是每一個人的成績,這樣小組成員就會意識到他們之間是一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關系,學生要達到小組的目標,就必須對小組做出自己最大的貢獻,而且還必須鼓勵同伴去爭取好成績。小組成員通對動作要領的討論、爭辯、表達及傾聽同伴意見,可以相互訓啟發、取長補短,增進了解,團結協作,并尋求最佳的練習方案。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生交往能力,有利于創新,獲取更多的收益,得到更好的體驗,有利于學生終生體育觀的養成。
【參考文獻】
[1]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
[2] 《中國學校體育》第六期 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社 2006.5
[3] 《體育教學與展望》鐘啟泉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