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學是一門內容繁多,且體系龐雜的學科。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常常遇到許多困難,找不到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造成學生在分析具體問題時經常\"丟三落四\",在高考中也無法很好的解答那些充分體現學科內綜合的題目;或者習慣于將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割裂開來,不善于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方法來解決生物學問題等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和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是有很大關系的。即使有,也存在著教學思維方式單向性和片面性的問題。我們很有必要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著力于知識發現過程的呈現,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創新思維。
【關鍵詞】生物教學 創新思維 探索與實踐
1 問題的提出
當前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核心內容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人的創新能力是人的多種智慧品質共同作用的結果。可以說,創新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性智慧活動。
由于創新能力是一種\"復雜的、高層次的智慧活動\",這就要求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僅表現在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上,更應表現在學習方法的掌握及思維方式的發展上,即\"學會學習\"。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具備終身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還應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從而激發他們主動探索新知的興趣。這是開展創造性活動的前提。
以上這兩方面的內容構成了\"有效學習\"的兩個重要維度:學習成果和學習體驗。它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保證。
生物學作為一門重要的自然科學,有其自身的學科屬性。它研究的是世界上最復雜的現象——生命,揭示了生命的發生以及生命的本質,涉及到的其他學科也很多。所以這是一門內容繁多,且體系龐雜的學科。我們的學生在學習這門課時常常遇到許多困難。另外,生物學涉及到的諸多知識點感覺凌亂,找不到相互之間的關系,造成學生在分析具體問題時經常\"丟三落四\",在高考中也無法很好的解答那些充分體現學科內綜合的題目;或者習慣于將生物學科與其他學科割裂開來,不善于綜合運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方法來解決生物學問題等等。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和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重視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是有很大關系的。即使有,也存在著教學思維方式單向性和片面性的問題。
其實,生物課已經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從靜態的各種圖片,到可供同學實際動手操作的大量實驗;從生動的科學史小故事,到與我們現在的生活緊密相關的研究性課題,關鍵是要看我們教師能否從中挖掘出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的良好素材。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著力于知識發現過程的呈現,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創新思維。
2 改革生物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㈠ 開展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活動。
有效教學的結果從本質上看,不是預設知識的順利傳遞,而是在盡可能真實的情境中學習者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而獲得新知。探究性學習的核心就是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的那樣:\"要讓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的基本結構,能夠獨立解決問題,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得讓學生具有良好的研究問題的基本態度,掌握良好的學習知識和探究問題的方法。\"
日常教學中,我們常采用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往往通過將現實世界的一些真實問題中容易引起學生思維沖突的部分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矛盾的地方呈現出來,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思維的探究和知識的建構,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那么,除了以上這種探究性學習的方式,我們還能不能探索出其他有效的探究活動呢?
⑴ 在實際生活中尋找研究性課題
前蘇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應該自己進行活動,教師則僅僅對兒童的活動給予指導和引導。\"充分肯定了作為活動主體的兒童在自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教師的作用則體現在如何利用社會環境的巨大可能性,去引導和指導在其中生活和行為的兒童,憑借自己的活動去達到進一步發展的目的。
實例:在教學《植物對水分的吸收》知識時,
問:買蘿卜時是放在水中開裂的好還是不開裂的好?生答(略)
然后叫學生各自說出理由,引導得出開裂的蘿卜細胞液濃度高有機物多
類似問題在調查過程中不斷的出現,使得學生的思維活動始終處于一種亢奮和高位運轉的狀態。他們想方設法要解決這些問題,有的上網查資料,有的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仍然解決不了的,就向老師求助。在這個過程中,也就不斷涌現出了大量的生成性知識。隨著調查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們的學習動機也日益強烈,自然而然的會進行自覺的思考、討論、分析,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因此,開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親身體驗的探究性活動,能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更復雜的理解,還使學生學到了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使他們了解了開展科學調查所需的基本步驟,以及從社會生活中直接獲取研究資料的方法、調查結果的一般呈現方式,等等。同時,還能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思維,而綜合性思維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必備條件。
⑵ 挖掘、改編實驗課素材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教學中,實驗課似乎總擺脫不了理論課附庸的地位。無論是實驗課的內容(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還是課時安排(相對理論課),均比例過小。實驗課教材(實驗冊)的編寫還有許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并沒有給予實驗課應有的地位。
我認為實驗課不應該僅僅用于驗證書本上的知識、結論,它完全可以成為深入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場所。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更可以讓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習得科學的研究方法、嚴謹的科學精神,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發展創新思維。所以作為教師,應該盡可能的為他們創造這樣的條件,鼓勵他們積極探究。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部分高中生物實驗做了一定的改造。
通過對已有實驗課題的重新挖掘和改編,以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出現,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敢于懷疑、勇于挑戰、能打破舊框框的品質,以及不斷探究的進取精神。還能啟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最終形成善于從多角度提問和設想的思維方式。
㈡ 培養學生對知識整體及知識間聯系的把握,幫助他們形成整體性思維,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創新思維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礎。
我們所研究的生物界本是一個枝節眾多,結構繁雜,相互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的統一整體。無論是構成一個生物體的各種細胞,還是組成整個生物界的各種生物,它們并不是簡單的拼湊在一起的,它們之間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關系。反觀我們的傳統教學,卻很少教會學生從總體上觀察學科知識系統。例如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總是不自覺的將一個教學內容從單元中孤立出來,成為孤零零的一個點,失去了與單元內其他教學內容,以及與其他單元相關內容的呼應整合。教師的這種\"點狀思維\"也直接引起了學生整體性思維能力的缺失。
因此,我們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應該防止孤立地看待問題,防止出現\"只看到樹葉,卻不見森林\"的情況。在日常教學中,應該有意識的通過一些教學設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時\"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有多種途徑能夠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如小到一節課的知識線索的把握,大到總復習時尋找一個模塊的內在聯系。它們都能培養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善于抓住重點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能夠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減輕學習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㈢ 培養多向思維,讓學生多角度觀察、分析問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伽利略曾言:\"科學是在不斷改變思維角度的探索中前進的。\"這種多向展開的思維形式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或求異思維,特點是靈敏、迅速、流暢、思路開闊,它能隨機應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我們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應只局限在使學生增加知識點的輻射面,關鍵是要幫他們學會找到知識間的新組合、新關系,使他們能夠更深刻地發現、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聯系,使思維更具靈活性、變通性,為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做準備。事實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創造發明,都有原有事物的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產生質變后才表現為\"前所未有\"。所以創新實際上是\"有中生新\",任何人都無法脫離自己的經歷憑空設想。因此,注重培養學生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的品質,就是為他們的創造能力營造基礎。
在這次教學實踐中,我采用\"問題追問法\",利用學生心理上的\"好奇驅動\"因素,調動學生積極地進行多向思維,利用客觀事物的多層次性和多樣性,進行一點發散、一點求異,使他們進行思維的串聯,增加了思維的活力和創新力。
3 總結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途徑有很多,以上是本人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探索與實踐。只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就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在學習中主動去尋找線索、理清思路,探尋各章節和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實踐中發現和探究問題,從而構建起有效的生物學習模式。這既能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生物學的難度,減輕課業負擔,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真正由被動式接受變為主動去學、去探究,學習成績得到提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有很強的探索欲望和創造潛力。我們的教育正是為了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發展自己,生物課教學應該為學生提供一些終身受用的東西。相信在走向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會有更多、更好的經驗與嘗試。
【參考文獻】
[1] 《研究性學習與研究型教師成長》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 《教師與新課程》中國人事出版社
[3] 《上好課有效技能》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